DIP付费是什么意思(drgs和dip付费是什么意思)

前沿拓展:

DIP付费是什么意思

DIP分值付费,就是过去曾说过的“大数据DRGs”,基于大数据的病种(BigDataDiagnosis-InterventionPacket,DIP)分值付费。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之前按病种付费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类组合后进行的分值付费。之前的单病种付费方式病种覆盖范围有限(一旦含有并发症、合并症即采用单病种退出机制),不易推广。而基于大数据的病种组合(DIP)则能很大程度规避掉这种弊端。相对于DRG付费是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DIP分值付费可以说是具有**特色的医保付费方式。
DIP的作用机制:

DIP分值付费应用体系,基于“随机”与“均值”的经济学原理和大数据理论,通过真实世界的海量病案数据,发现疾病与治疗之间的内在规律与关联关系,提取数据特征进行组合,并将区域内每一病种疾病与治疗资源消耗的均值与全样本资源消耗均值进行比对,形成DIP分值,集聚为DIP目录库。


据报道,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来,已经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本省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国家政策落地见效。按照《计划》要求,从今年起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此项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这一支付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全覆盖和医保基金全覆盖。

DRG和DIP是两种相近的医保支付方式。DRG是按病种分组付费,根据患者疾病诊断情况、治疗方法和治疗成本进行分组,然后按照分组打包付费。DIP是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将DRG的分组原理同对海量临床真实数据的分析相结合,确定病种分组,再结合统筹区内医保基金总额确定每个病种的付费标准,并按此标准向医院付费。从广义上讲,DRG和DIP都属于按病种打包付费,区别主要在于病种的分组依据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医保支付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即检查了多少项目、开了多少药就按项目计算实际医疗费用,由患者和医保基金分别承担各自需要支付的部分。按项目付费具有应用简单、便于**作的优点,是各国医疗保险发展初期广泛采用的一种付费模式。但是一旦医院有创收动机,按项目付费会促使医院向病人提供不必要的药品和检查,产生过度医疗情况。目前全民医保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医保基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创新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化、更加规范化的医保支付方式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三年,国家医保局积极推动DRG和DIP两种新型付费方式的试点工作,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新的三年行动计划。

医保支付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和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推行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有助于激励医疗机构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使有限的医保基金得到更高效使用,实现医保、医院和患者三方共赢。

新支付方式有助于实现医保高效能治理。通过打包付费的方式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以扩大结余,医保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有效约束过度医疗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此项改革的推进,还将驱动医保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一套管用高效的医保智能监测体系,实现医保基金监管从人工抽单审核向大数据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智能**转变,提高监管效率。

新支付方式有助于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DRG/DIP付费后,检验检查、药品、耗材等从医院的收入变成了成本,医院增加业务量可能会增收不增利,将鼓励医院关注医疗成本管控,压缩医疗服务中的水分,主动提高管理运营效率。新的支付方式要求同病同价,这将激励医院找准自身功能**、加强优势学科建设,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患者来院就医。

新支付方式有助于实现患者高品质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推行DRG/DIP付费,避免过度医疗,自然可以降低患者就医负担,为老百姓省下更多“救命钱”;改革也将倒逼医院主动提高管理运营效率,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患者享受到更好的诊疗服务和就医体验。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医院与医保信息化建设将不断完善,患者就医和医保结算也会更加便捷。

今年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将不断提高,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将更加明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川川)

来源: 经济日报

拓展知识:

DIP付费是什么意思

Dip实际上是用于医保结算的一种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02348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