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缴费基数合)

前沿拓展:

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

企业员工参保未按员工的实际收入(上年底平均工资)缴费工资,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来说,这是必须得的。而在实际的**作中,大多数企业都如同案例的**作模式——按照当地的最低缴费基数来给予员工缴纳社保。社保局也无许了,企业也这么在**作,而大多数的员工也这么默认了。作只置修宗沙来企业方面来说,员工同意,社保部门也是认可的,就当是合传感甲破火准权批法的。现在员工提出来,要求企业按实际工资来参保,而且不是到劳动部门去投诉的,企业也只能根据该员工的申诉要求执行,否则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最终仲裁也只能根据法律法规促息点望果经沿财字边的条文来作出裁决,仍然得按员工的实际收入来参保。
存在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企业自身要控伤技制成本;控制人工成本是每位老板给人力资源部的基本要求。当然企业的领导者们首先会评估风险级别,如果当风险高的,他们也要果断按法律法规执行,风险级别低的,当国哪举探孙沙开然得堵一把,堵赢了就算是赚到了,堵输了就是亏。一般是用工密集型的企业比较偏多,由于员工人数多,而且员工的整体收入不太高,员工整体的法律概念稍微弱一些,而且有些员工也不愿意交太多的社保费用。偷偷说一句,很多公司都是这么在做的。
2)员参告担处打祖工不愿意按实际收入来缴纳社保;在用工密集型企业中,80%的员工都不愿意按自己的实际收入来参保,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员工是不愿意的参保的,这原因大家都是知道滴。年纪稍微大的一点的员工,认称角钟督介什预议起主济为自己打几年工就回老家了,社保一定要交满15年,退休时才可以领取养老保险。对于这层人员来说,他们认秋告混劳引为要交15年的时提坚扬望乡越显着菜间比较长,把钱留在自己的口袋会更安全。而年轻的职工们,又认为离退休的时间太长,真到了退休的时候又不知道这社保的政策会啥变。员工自身的顾虑未解除,导致现在强行实施全员参保给HR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企业未根据员工实际收入(一般情况下,老员工是按上年度的平均工资,新员工是按参保时的实际收入)足额参保,所存在的风险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1)发生工伤事故时的赔偿标准今火美候;企业未根据员工的实际收入来为员工购买社会频诗燃洲写源立保险的,一旦发生工伤,企业应该按员工的工伤发生江培创帮卫厚律生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来支付其相应的补偿费用,而且还应补齐社保局所支付的差额部分。实际上这一项并不算是风险,如果企业按员工的实际收入来参保,也是应该支付的,相对万美调他而言,单从此项来分析,企业还是赚了的。
2)临近退休人员的要求或是在职员工的要求;临近退休的员工的,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在退休前去咨询相关专业部门。当他们清楚自己的参保缴纳基数是按当地最低基本工资实施,而退休后的养老保险的金额则会少,涉及到自己利益的,都会申诉或是要求企业补回差额部分,包括在重以谓选**集很啊高右职的员工提出要求,企业都有承担补差额的部分金额的风险。尤其是有的企业还未全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对于临时退休的员工(三五年即达退休年龄的)必须得参保。
3)离职人员的追讨;根据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劳动**的仲裁时效为一年。也就意味着员工在离职一年内,发现自己的权益被侵犯群候场,可以向用工单位题所在地的劳动部门提起劳动仲裁,要求企业承担被侵犯的部分权利。用人单位未按员工实际收入缴纳社保,员工有权利提出补缴。但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员工要求的,据了解,现实的劳动争议中,提出此申诉的案件并不常见。因为企业补足了企业应承担的部分,员工也需要承担自己应承担的部分。根据行政处罚法,追溯的时效为两年,也就是说员工在离职两年内都有诉讼的权利。所以企业在评估风险时,应将离职两年内的员工作来一个评估对象。
4)社保部门的监察;如果企业完全按照当时最低的社保缴费基数来参保,社保部门在审核时也不会让你直接通过,除非企业分了几个档次。我们公司在几年前,同一标准参保,但在五年前就被退单了,后来就只能实打实进行了。据近几个月的社保部门通知,企业必须全额参保养老,而且不能以最低缴费基数参保。这是我们在前几个月收到的通知,而且附近的企业都在调整缴费基数。社保部门也会不定时的到企业进行核实,所以社保将会越来越严格与规范,这已经是一种趋势。当然,最初被查的时候,社保部门会开一个责令改正单,然后限期改善,否则就面临被处罚。
5)客户验厂的要求;在企业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员工,一个是客户。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客户为企业带来价值。所以这两者都是企业必须重视的,而且都必须放在同一等级的重要,企业少了谁都无法生存。客户在对企业进行审核时,也会注重员工社保的问题,但在这里,一般情况下的验厂人员,只要企业为员工买了社保的,都不会特意要求按员工的实际收入来参保。但也有的验厂人员要求就是按法律法规执行,所以企业可以自行评估。
社会保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问题点有二:一是职工工作期间社会保险未缴或有时段欠缴问题;二是社会保险缴纳基数按最低基数而非实际工资。这样一个涉及每个职工、每家企业的政策,**相关部门,无论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还是**,都相当慎重,目前的执法环境是:涉及社会保险的业务归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大队管理,仲裁及**均不受理。而劳动监察大队一般采取调解的方式,以减少社保**对整个社会的震荡。
未足额缴纳的风险及现状
当用人单位实现所有劳动者社会保险全覆盖后,最大的问题点就是社会保险缴纳基数普遍按最低基数而非实际工资。尽管这是普遍的现象,但按照最低基数缴纳社保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有二个风险:
第一点:劳动者以《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三项为由解除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金(未缴或未足额缴纳社保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已经成为劳动者主张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二大王牌)
关于这个法条的理解,目前有所争议,即未足额缴纳是否适用?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就是缴五险(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医疗保险,称为五险)、足额缴(按照职工的工资总额)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参加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是需要自己承担全部的保险费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不断增长,缴费基数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社保缴费钱数也在不停的增多。一些收入较低的灵活就业人员就不得不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甚至最低缴费基数缴费。和高基数比起来,60%交划算?还是100%交划算呢?

通过养老金计算公式比一比。

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虽然很简单,但具体计算非常复杂,计算公式主要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缴费基数合)插图

首先,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是真真正正的全国统一。个人缴费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每年按照人社部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2016年开始的,一直在6%~8%以上,比银行理财利率高多了),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全国都一样(十四五期间会进行修订完善)。

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缴费基数合)插图1

假设60%基数是4200元,100%基数则是7000元,每缴费一个月分别进入个人账户336元和560元,一年分别能够累积4032元和6720元。

假设都是60岁紧接着退休(不计算利息),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以领取29元和48.34元,两者之比是真真正正的6:10。如果有个人账户记账利息的话,会按照相同的比例增加。

关于个人账户资金方面,如果领取不完可以由继承人继承。如果领取完了,国家会从统筹基金中拨付等额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确保退休待遇不变。

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缴费基数合)插图2

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讲,明显是高基数缴费更划算。

第二,基础养老金部分。由于具体的概念非常复杂,简单点说如果按照60%和100%基数缴费,可以分别领取0.8%和1%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或退休上年度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

基础养老金待遇之比由6:10变为了8:10,可以说待遇差缩小了。

因此从基础养老金的待遇讲,高基数缴费不如低基数缴费更划算

养老金增长。

退休的养老金计算仅仅是一个开始退休以后养老金还会不断的增长,从2005年开始,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现了18年涨。企业退休人员的人均养老金水平由过去的749元上涨至现在的3000元左右。

养老金增长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来进行。主要体现的是公平原则,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高龄老人的倾斜照顾,艰苦边远地区的倾斜照顾政策等原则。

如果说同样是养老保险缴费15年基本养老金1000元和1500元,按照山东省2022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分别是75.1元和81.4元,相差仅仅6.3元而已。

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缴费基数合)插图3

所以从养老金增长的角度,60%基数更划算一些。

去世后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这两部分待遇,相对来说个人是享受不到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都是跟所在省份去世上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

丧葬补助金是两个月,抚恤金主要跟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相挂钩,可以领取9~24个月。

以上两部分待遇是跟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60%基数缴费更划算。

所以说,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养老金增加和丧葬抚恤待遇的分析,相对60%基数缴费更划算一些。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但是也更加偏向照顾与低收入群体。对于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选择60%基数缴费是受到照顾的。

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社保基数高好还是低好缴费基数合)插图4

#11月财经新势力#​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cen.cn/2022113051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