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是什么快递(sto属于什么快递)

前沿拓展:

sto是什么快递

http://www.sto.cn/Default.htm2009-12-21 00:56 由【福建莆田公司】发往【福建泉州航空部】
2009-12-21 19:03 快件已到达【福建泉州航空部】 扫描员是【称重扫描3】上一站是【福建莆田公司】
2009-12-21 19:38 由【福建泉州航空部】发往【广西南宁航空部】
2009-12-21 21:02 由【福建泉州航空部】发往【广西南宁航空部】
2009-12-23 10:36 由【广西南宁公司】发往【广西梧州公司】
2009-12-24 14:15 快件已到达【广西梧州公司】 扫描员是【强】上一站是【】
2009-12-24 16:17 由【广西梧州公司】发往【广西岑溪公司】
2009-12-26 08:41 快件已到达【广西岑溪公司】 扫描员是【广西岑溪】上一站是【广西梧州公司】
2009-12-26 08:54 【广西岑溪公司】的派件员【永勇】正在派件
2009-12-26 13:49 已签收,签收人是麦家源


今天,是我离开网络生活的第六个年头,也是我从新回归网络世界的第一天。我真心想说这个当年被90后统治的区域现如今已经是00后的天下了,而这离开的六年的青春时光我都把它奉献给了我们的快递行业,由一个小小的承包区到现如今的一级网点负责人,这看似风光背后鬼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如果你干快递没满2年以上,我说这些你都是无法理解的。当年离开网络是因为生活的压力,现如今回归网络应该是寻找心灵的归宿吧。不知道,这篇文章会有多少快递行业的朋友看见,也不知道会否也有我们快递人彼此的影子,如果有偏颇仅当一家之言一笑而过便可。

sto是什么快递(sto属于什么快递)

2012年,当年正当我还是个大二时代的时候,我人生投资的第一个铺面在我念的大学校园里开业。当时记得最清晰的便是从学生一口气跃为老板,那感觉当真是不错的,毕竟人都是有虚荣心的。但是,风光的日子很快就出现了危机,因为一开始我的铺面并不是干快递的,而是一间洗衣店。当时仅仅考虑到只要学校里面没有,我开了就可以发财了(当真,做学生的脑子也真是够够的了)。每天打开抽屉,营业额不足200元,根本不够铺租,更别提请人了,可问题是我本人又不是甘心守店的人。于是,我决定外出考察一下别的学校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到我所在这个大学校园里面来(毕竟那时候心里面一直都认为别的地方有,照搬过来就能挣钱)。

我来到一个叫桂林师范学院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偏僻(觉得大学都喜欢建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跟我们那个校区很类似。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个开着三轮车的小伙子被一堆男男女女簇拥着,艾玛,这么**?好奇心促使我也走去看看,也许这算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快递了吧,虽然以前也寄过信,但这种包裹类的快件也算是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于是,我就在他的旁边看了他足足一个小时。打电话,找快递,撕单,签收。看起来**作也不算难,但我心里却有很多很多的疑问想咨询这个小帅哥,毕竟这个对我来说的的确确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要深入了解这个行业。

等他忙完,我赶忙过去,掏出两根红塔山递过去(大学时期总是觉得抽烟是做生意的必修课)。小哥也爽快接了烟,然后我们就一边等人领快递一边抽烟攀谈了起来。小哥说现在这行业特别火,**作简单易上手,公司给0.5元/票(校园件)其他的0.8元/票(统称外围件),一个月下来3000~6000元这样。然后略为详尽的诉说了快递行业的收派业务,让我听得越来越起劲,更加坚定了我要做快递的信心,而不是现如今的外送快递员给他人传递的都是很艰难的信号,或许是时间不一样人都不一样了吧。

通过这个快递小哥,让我了解了一个对于我来说是可以让我的店铺起**回生的业务。于是,我按照小哥的说法,回到了我所在地的快递网点逐个寻求合作。第一个便是当年的快递届的老大——STO,艾玛,不敢不知道,那时候可能老大的体量真的大,利润也高,像我这种毛头小子去拜访根本就不可能见到他们负责人,硬生生吃了数论闭门羹。然后我又从网上了解到,其实除了STO还有很多快递的,刚好我网上找到了一个叫做ZTO的地址,于是我就直接搭小巴车去到了那个地址。他们负责人也是个小伙子,皮肤黝黑,可是为人却很热情,见我这么有诚意到门店来咨询承包业务,硬是留我下来又是陪酒又是亲自下厨,那晚醉的也是一塌糊涂,第二天就把合同给签了(年轻啊,年轻啊哈哈)。

第一天,到件是20件快递。是老板拉过来的,当时还记得在门口递给我一根烟,对我说我签那天第二天就有人来出高蛮多的钱想买我这个学校了,他心动了可是却没办法只能拒绝了别人。然后,我跟ZTO的故事就开始了。我的铺面也因为快递的入驻,吸引来了不少的陌生客源,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其实我觉得吧,单拿校园自提点这个地方来说,快递真的是个天然的广告传播媒介,虽然现在还是没人找到很好的办法运用起这片资源(可惜,可惜)。光光在那年,刨除铺租我挣了4万多。时光很快,很快就到了大四毕业那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也像其他小伙伴一样迷茫,虽然看起来我有自己的生意,其实看到人来人往的毕业季,自己也会陷入到深深的迷雾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ZTO小哥的大哥结婚了,要准备筹钱结婚急于出手管辖区域,那时候价格在15万左右。我既欣喜又无奈,虽然感觉是个好消息,可是手头上却没有这么多的资金。那时候纠结了好久,最后连自己都基本上放弃了这个项目了,于是准备结业和女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然后给青春做一个分手告别嘛。在山顶上,我跟女友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无奈,没想到女友竟然告诉我说她对这个项目也有兴趣,钱的问题她去想办法就问我有没有信心做这个事情。我当时愣住了,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分水岭?

一周后,女友从广东回来,再一次确定我的决心后把一张存有18万的信用社的银行卡递到我手上。我依稀感觉到,我接了这张卡的时候,我的命运可能要随着这张卡改变了。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快递之路。如果就凭运气就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那估计三辈子的运气都不够用。

对于干快递的负责人来说2014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一年。快递公司全国上上下下纷纷都推行直营,那时候各地的快递分拨中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停运等一系列重大动荡。而在快递这个行业里,最血腥,最有力的办法就是以罚代管。在网点交接的过程中,恰好总部召开了那时最重要的东莞会议(俗称:站边会议),由于信息的不通没能及时赶到,挨了总部的5W的罚款,那时对于刚接手的我们来说仿佛就是那种欲哭无泪的感觉。那会无数次对自己说,如果可以退钱说什么都不干了,哪有这么多钱啊,这么坑。那段时间,精神上几近奔溃的边缘,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每天闭上眼睛基本上都是做好最坏的打算。

那次事件,被罚款的数额绝不下100W,那会新中心买的设备和新车我们都开会玩笑说,我们起码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分拨建设。不过不知道是福是祸,正当我为罚款那5W犯愁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第一波承包商。可能当时真的特别缺钱,病急乱投医,6W就承包了整个大学城。如果他们一直做下去,按当下的市值估算的话起码不低于30W,毕竟现在一个校区就5W一年的起标了。说来也巧,他们接下来后并没有运营的经验,很快就没办法适应高强度的管控最后大家合作走到了尽头。刚好适逢渡过我经营快递行业的第一个双十一,在身心精疲力竭的时候又来一个分部内部的承包区**事件。对于我这个刚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来说,很多事情都远远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和预期。多少次,自己都在怀疑自己,那个时白天送件,晚上谈判。身心都面临双重考验,还好有女友一直陪在我的身边,那会我就觉得自己非她不娶了(跑题跑题)。

事情还没结束,问题还是要解决的,这个时候还是女友把这个钱凑齐了。其实真的,对于这事情其实自己挺窝囊的,这或许就是糟糠之妻吧。我估计应该挺多干快递超过5年以上的兄弟,应该都有我这种体验吧,没有一个强力的贤内助是没办法经营好一个网点这么多年的,虽然大家经历不一样但初创就是这么尴尬,这么纠结,一点都不风光和轰烈。

那时候,自己连驾照还没考完便开车上了高速,多少次高速上困到打盹。走小路,被困在山上,被好心的木头车队施与援手拉出来……那会连吃饭都顾不上,每天肚子饿的时候就靠罐可乐充饥,这种苦逼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现在回头看看,真的蛮耐人寻味的,不过怀念归怀念,其实真的怕再从头来过自己未必有这种不眠不休的毅力。身体和生物钟也是在这种日夜混乱的节奏中破坏完了,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成人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简单二字。所以,看到现在的小年轻很多都没办法适应这个行业,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很多人是承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工种的。而很多适应了这种工作的人,出去之后却很容易融入到其他行业,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2017恰逢快递行业的井喷期,大规模的快递公司竞相上市,每一个站点都信心爆棚。都觉得公司上市,我们站点能鸡犬**,拼命的去跟市场扫件,这个原本利润率就低的行业更乱了。到处都充斥着价格战,代收公司。痛苦过后,国内第一股在通达系几度交锋下亮相,接着上沪指的,上纳斯达克的,接二连三纷纷的抢滩登陆。抢滩登陆过后会不会是站点的福利期?我们很多站点都抱着幻想,毕竟我们仍对公司抱有希望,而事实是用幻想这个词一点都没有错。什么叫卸磨杀驴,兔**狗烹。

资本的进入,各家公司的体量和实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尤其是登录了资本市场的企业。于是乎,各大市场部营运而生,何谓市场部,既是公司业绩的推动者,而这个推动者每向前一步就不间断的损害站点对公司的信心一分。我知道,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弱者在这个时代里是没有任何话语权和公平可言的。于是乎,大量的市场部纷纷成立,拿着资本市场的热钱肆无忌惮的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这种情况下,快递行业的梯队越发明显,上市公司是第一梯队,今年18年百世也进入资本市场,快递行业的首发五虎基本上也算凑齐了。

随着快递企业的上市,快递公司的性质也悄悄地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了,不仅仅是干快递的了。金融、传媒、网络、供应链……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改变了企业的性质?**很简单,就是资本的趋利性。由于我大学念的是经管系,我记得当时有个教授管这个叫金字塔理论。何谓金字塔理论,简单点说我们最了解的快递这块业务即将沦为护城河领域,何谓护城河?就像古代打仗那样,护城河就是起到保护城池的作用,但护城河很多时候是不会被赋能的,既不会赋能也不能赋能,如果你让护城河又搞灌溉又抗旱什么的,到了战争时期它是不是就没办法起到保护作用了?所以,护城河不是大家不知道它能做很多事,但如果没有一个万全的办法没有人敢去改变他的使命或者说性质的。

于是乎,那些打着提升服务效率旗号推行:无盲区派送、24小时多频次派送、限时达、客户投诉系统等一系列应运而生。而就像当初某位离任的快递负责任人所说的那样,任何牺牲站点利益的方针都是耍流氓。当然,不可否定提升服务质量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手段,但若果一个企业的发展离开了实际情况而盲目扩张只会让跟随者对企业失去信心,而一旦失去信心的站点基本上市没有任何斗志可言的。曾几何时,我曾想市场部的建立会不会是总部想通过鳗鱼效应的方式让我们站点多开展业务,但未曾想过快递这块蛋糕是一年一年的变大,但增长效率是有限的,不是通过价格战肆无忌惮占领的。若果价格战能真的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核心因素,那还有如今的顺丰么?

而如今,快递公司似乎也意识到站点的生存问题。纷纷希望打通上下游关节,从而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直接对接快递员,让更多的网点利润信息传递到快递员身上,让快递员与站点这个利益体从共同体走到矛盾体这个位置,从而达到直营的目的的同时缩减付出的成本。而不去考虑网点的生存现状,而一味的想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达到网点直营的目的,最终会让网点对总公司的信任破产,我不知道这样分析对不对,不过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普遍的网点都对公司信心不足,而一个公司的信任破产那么他离崩溃坍塌也不远了。

或许很多高层觉得这些仅仅是危言耸听,若果是换做以前70后、80后那批从业者而言的话或许是。但从90后开始,一个重资本,重人力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去做,这个问题上恐怕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一线的老板们都知道,自打15年开始,用工荒一年比一年严重,人员一年比一年不稳定,成本一年比一年上涨。为什么?因为成本上涨了,人工成本上涨了,我们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深深体会到用工荒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多少老板一夜之间由管理层进入到末端派送员。很多机构打着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开着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我不反对适度的培训对企业和员工来说的确是件好事,可得分清楚情况。拿一个最特殊也是最有借鉴意义的地区来说——北京。

相信从17年年底开始,每个快递网点的负责人都接到进京快递需多收费用的消息了吧?发件大的网点怨声载道过后,件量虽有段起伏,但发现这波涨价不仅仅是某一两个公司后,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该发哪家发哪家的状态了。国人的抗压能力其实真的很令人佩服的,可是一旦爆发出来的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讲完北方,讲下南方。深圳,一个**爷爷钦点的经济开发区。17年,某一网点倒闭,时至今日该网点仍未恢复运营。钱?人?场地?试想一下,同样作为一个站点负责人,站点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投入的时间、金钱、人力和情感这些,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舍弃的吗?一旦一个站点的信心是因为摧枯拉朽式的垮台的时候,恢复过来是需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的。而这种情况正逐渐逐渐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

现在的快递市场外表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其实早已变成古罗**斗兽场了,只不过驱逐我们这些站点互相搏斗的不再是曾经我们信赖的总公司,而是贪婪的资本,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我们需要这么做,也不得不这么做。今年上半年,KJ第一个宣布无限期暂停,斗了这么多年终于熬**了一个小弟,而我们这些站点审视一下自己时才发现,我们其实早已伤痕累累。为什么说伤痕累累,曾几何时,问你快递行业是现金流结算的行业,逐渐变成了押款月结的行业,而且还是免息押款,我见过兄弟站点做一个客户曾一个季度结算了79w,刨除成本后不到3000元。或许说我们不是做事业的人,不了解做事业的人的做事态度,可是真的是我们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吗?

许多发货量大的站点,换在以前基本上是香饽饽,哪个不是挣得盆满钵满,做得风生水起。现如今的当下,刚刚那种情况已变成常态,或许有人会站出来指责说,最后不是挣到钱了吗?那我就说你太傻太天真了,试问一下你见过做客户做到倒闭的吗?然后回头一看自己的总公司,能推卸掉就推卸掉,不能推卸掉的就规避掉。我们付出这么多后,竟然是这种情况。我们站点不怕外面公司跟我们抢,跟我们拼,我们最怕的是窝里斗,窝里反。正所谓大树也有枯枝,只不过我们恰恰被枯枝砸的多了点罢了。其实我觉得站点的老板真的是最强大的存在:懂电脑,能熬夜,会开车,有胆识,会财务……反正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那种了,说这个会不会有黄婆卖瓜的感觉啊哈哈。轻松一点,刚刚把话题聊得太沉重了,接下来聊聊现阶段我们这个行业的业态。

现阶段的快递公司分三个段位:直营梯队,非直营一梯队,非直营二梯队。

直营梯队:首推邮政大哥,国字号,超能力就是有钱。第二的是顺丰哥,民营快递高端领域占领者,超能力是经常找到好项目能融资,也是个不差钱的主。第三的京东就比较有争议了,因为京东本身就是平台企业,18年以前它的物流基本是自营的,本身就有量的的支持况且东哥什么人,都要给员工买房的人了,能差到哪里去?

非直营一梯队:中通、韵达、圆通、百世汇通、申通。打开同花顺,全是上市公司,都是被资本融入的企业。不差钱,却不能再仅仅干快递了,就像华为老总任正非说的:上市后,企业就被资本给绑架了。中通,最强的就是中转运营的控制力。韵达,颁布最有力的政策和执行力。圆通,敏锐的反应速度,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申通,最大的成本让利,价格屠夫。

非直营第二梯队:天天、全峰、国通、宅急送、优速、安能……其实小快递没什么好说的,没上市,只能靠ABCD轮融资过日子,有钱了就拿钱出来规划一下冲一冲量,做一下数据。没钱了就这么过,日子不好过。很多地区,一个人接数个小快递来做的情况比比皆是,服务质量嘛,你懂的,都是统一数据,反正都是一个老板干的好坏都差不多。不过这两年,我倒挺看好第三梯队的,总看到很多惊艳的创意:大包裹、专送、闪送、同城配、外卖等。别笑,其实这一点都不好笑。其实我感觉更多是压力,连直营梯队的顺丰哥都干起了同城配和外卖业务,所以说感觉小快递虽然生存艰难,但还是很有潜力的,毕竟能专心做一件事的企业还是有希望把一件事干好来的,只是不知道它能不能撑下去。而这一切都是疑问,毕竟商场如战场,留存下来的人才有话语权。

估计看到这里,大家心里面都有疑问,那你为什么还在这个行业?我只想说,如果一个行业你沉淀多年后,由喜欢这个行业到厌恶这个行业再到适应这个行业的时候,你才叫做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就像那句话说的,当你对这个行业不悲不喜不离不弃的时候,你就真真正正是行里人了。而这个所谓的行里人,才能更好的规避那些我们遇到的坑坑洼洼,才能以快递这个行业为中心像圆规一样旋转出泛生行业。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上诉三个梯队无非也是我们三种人生选择,第一梯队是要么关系够(邮政天生的大哥),要么是机遇够(详情可以参考顺丰发家史)。第二梯队是智商够(研究通达系发家史,哪个不是借力的高手)

而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第三梯队的吧,依靠自己的某些创意或者说是奇思妙想完成逆袭。一旦我们思维跟不上或者找不到灵感,我们就很可能被取代,或者说挨淘汰。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参考一下第三梯队惯用的做法,抱团取暖。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小联盟,解决一些我们某些时间段没办法解决的事情,把资源共享起来。当下我们要学会的是抱团,而不是做英雄,因为我们本身不具备英雄的特质,所以我们需要构成一个强大的团体,这样才能够做一些我们以前不能做的业务,听到一些我们未曾听过的想法。当思维的汇集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只会让自己干**累**。我们不是机器,当下提倡的匠人精神也不是简单的机械化重复,而是找到方法和技巧去更**的做事。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91447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