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公司**上市(内地公司**上市股价)

[db:摘要]

前沿拓展:

内地公司**上市


1、大陆公司在**上市后,原始股的转让具体要看该公司去**上市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法律架构。如果是VIE(俗称“协议安排”),那确实所持有的境内公司股份和境外离岸公司的股份不是一回事,当然也就不能在境外交易。

如果想要交易,公司需要安排这些原始股东的股权在境外离岸公司还原,并且在券商登记,这样上市禁售期满后就可以交易了。但是,国内很多公司所谓的职工原始股,仅仅是个人和公司的协议,并没有在工商局变更。

理论上,这部分股权在上市时候如何认定是有法律障碍的。此外,持有大量股票或者公司高管对出售股票有一定限制,具体也要看公司规定,而且**市场一般是可以马上卖出股票,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2、协议转让不必开通沪港通或港股账户,因为原始股没有公开交易的市场,只能私下交易,还没有正式上市的股票不必通过股市交易。

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产权转让程序,也在第十八条规定“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可以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

扩展资料: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

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

转让方披露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

2、转让标的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

3、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

4、转让标的企业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

5、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核准或者备案情况;

6、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7、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参考资料来源:


来源:证券日报

赴港上市在今年上半年又掀起了一轮小**。

毕马威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交易所共有59只新股上市,总融资金额为87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而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上半年,有36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与2019年同期相比,数量同比下滑20%,但是,总筹资额同比上升37.1%。

“上半年受****影响,不少拟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计划被打乱,进程暂缓,致使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数量同比有所下滑。然而备受关注的生物、科技类内地企业,在赴港第二次上市的互联网巨头带动下,总融资额在上市家数下滑的情况下逆势上涨。其中,今年第二季度网易与京东赴港第二上市,首发融资额合计占上半年港股市场内地企业总融资额的64.7%。”清科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

新经济公司为主

清科研究中心称,整体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账面回报显著上升,VC/PE支持的中企境内外上市(发行日)账面回报5.37倍,同比上升110.6%,其中VC/PE支持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发行日)账面回报5.72倍,上涨幅度超过180%。主要由于部分投资机构较早进入了诺诚健华、驴迹等公司,这些公司上市(发行日)时获得的账面回报超过10倍,拉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一季度整体账面回报倍数上升。

毕马威****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自港交所正式推出新上市制度以来,已有接近90家新经济公司在****上市,其中包括18家生物医药公司以及多家大型科技公司。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促进了新经济公司对****资本市场的认受性,吸引早年前往美国上市的科技中概股回归及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选择赴港上市。随着更多新经济公司成功赴港上市,相信港股市场将继续变得更多样化、更具活力并更有吸引力。

“****除了国际化程度高、机构投资者比例高、与内地拥有互联互通的机制外,港交所的新上市制度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披露要求亦相对明确及有弹性,让企业能享受高质量股票市场的同时,不需要消耗过多资源作上市预备。因此,对很多科技企业来说,****作为上市地点乃是不二之选。

而在****上市后,企业可考虑再上科创板和创业板,吸引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参与,进一步扩大企业融资能力。长远来说,企业可通过****市场针对海外投资者,而A股则可专注内地投资者。企业可根据自己公司的特质,如行业分类、企业架构、扩建计划、融资要求、主要投资者等来决定适合公司的资本平台。港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向保持着深度的合作关系,并容许公司可于不同资本平台上同时上市,从而受益于各资本平台的优势。”朱雅仪分析。

筹资额同比上升71.3%

援引**息可知,为吸引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2018年4月份,港交所实施上市制度改革,接纳未能满足主板财务指标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内创新产业公司以**作为第二上市地。

改革后的港股市场已吸引了美团、小米等独角兽企业、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以及阿里巴巴、京东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改善了港交所以金融、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的行业结构。“2020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企延续了行业调整的趋势,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互联网领域热度不减,分别有6家、4家企业上市,两个行业的融资额均在百亿元**币以上,占上半年赴港上市内地企业总融资额的85.2%,与去年相比占比增加了50个百分点。而房地产、金融领域上市企业由2019年上半年的9家下滑至5家,2020年上半年融资额同比下滑75.4%。”上述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中概股的回归及医疗保健、生命科学板块的稳定发挥,令今年赴港上市的企业平均募集金额同比去年有所上升。今年下半年,预计全球市场气氛将继续受经济不确定性影响,或会短期内影响个别公司的IPO时间表。作为全球最活跃的IPO市场之一,预计****市场将保持稳定,而科技及医疗保健、生命科学板块有望继续带动市场。”朱雅仪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今年上半年中企赴港上市平均筹资额为**币20.06亿元,同比上升71.3%。其中,网易、京东于二季度在港交所敲钟,两家企业的首发融资额均在**币200亿元左右,占上半年港股市场IPO总融资额的60%以上。此外,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企整体募资规模偏小,接近半数的企业首发融资额不足**币2亿元。若不考虑两家第二上市企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中企赴港上市平均筹资额仅为**币7.50亿元,同比下降35.9%。(记者 桂小笋)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90746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