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代账会计(扬州代账会计吴彤)

前沿拓展:

扬州代账会计

扬州卢会计代帐工作室蛮好的,之前有过合作,楼主可以考虑一下的。


明清之际,长期战乱,从李自成、张献忠**,到明清之间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战火,**的经济破坏、**流亡、人口减员、土地荒芜,非常严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朝万历年间人口已经达到一亿几千万了。经过这一段以后人口大量减员,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人心思治,那个时候老百姓想的就是不要打仗了,赶快过太平日子,渴望有个安定的环境。所以康熙在平定三藩以后,虽然继续跟准噶尔作战,但都是在边疆地区作战,中原地区100多年没有战争,这对**、对康雍乾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00多年太平,**历史上还很少有这么长时间的安定局面,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到了最高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康雍乾三朝的政策又能够适应当时形势的要求,适应**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康雍乾三个皇帝都是比较英明的,清朝努力学习汉族的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比汉族要落后。它的文化、它的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但是它肯于学习、善于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吸收先进的文明,这跟元朝不一样。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居处迁徙不定,曾想把整个中原地区都变成牧场,那样就不行。清朝虽然进关后也实行了一些野蛮的制度,像圈地,这表现了满族的落后的东西,但是圈地很快停止了。它在农业方面奖励垦荒,开垦荒地。因为当时人**的很多,大量的减员,荒地很多。奖励垦荒,规定开垦荒地,凡没有种子的给你种子,没有耕牛的借给你耕牛,没有房屋的给你盖房子。而且免科,就是免田赋。10年之内免科,或者6年之内免科。就是10年不交税,6年不交税。地方官在当地垦荒有成绩的,可以升官。实行更名田。什么叫更名田呢?就是明朝的藩王占地非常多,明朝皇帝的子孙一个一个都分封在各个地方,福王、桂王、唐王等许多王,分封到一个地方就占老百姓的地,所以皇室占地很多。在明清之乱以后,这些藩王**的**、逃的逃,这些地成为无主地,**就把这些地都分给老百姓,分给原来种这些地的佃户,作为他们自己的产业。全国的这类土地很多,实行更名田等于是土地改革,把大量土地都分到老百姓手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很有作用。

另一个在水利方面,清朝特别重视水利,治理黄河。淮河、永定河、运间、浙江的海塘,这几个工程,都很巨大。黄河因为在明清两代经常决口,危害非常大。康腳年轻的时候就把三件事放在心上,一件是三藩:一件是河务,河务就是黄河的事情:一件是通清,通清运,漕运是运河的事情,就是要把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北方,供北京官吏士兵食用。康熙命人把这三件事写在宫里的柱子上,每天都看,其中两件是关于水利的:通漕、河务、河务是黄河与淮河,通漕是运河。还有一个是三藩,吴三柱,这三件事念念不忘,来提醒自己要抓这些大事情。他重用靳辅,这个人是个水利专家,他长期在黄河流域工作,积累了很多治河的经验,在他的治理下,很有成效,达到了“水归故道,漕运无阻”的效果。“水归故道”,就是黄河的水回到原来的河道里边去,不让其泛滥。“漕运无阻”就是运河里边运的漕粮没有阻滞。雍正、乾隆时候继续大力地治河,在水利方面花的钱非常多,有的时候一年的河工费用,数量相当于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就是拿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治理河流、水利。各地方修建的各种小型的水利工程也很多,江南地区、四川地区,以及陕西都在挖井,挖了几万口井。由于大搞水利,所以农业生产得以发展。

另外,提高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分关键的措施就是推广农业高产作物,推广种白薯、种玉米、种花生,这几样东西是新作物,都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引进的,是美洲的土产,在明末传到**来了,但是没有推广,还没有很普遍。到了康雍乾的时候大量推广高产作物,这些作物的优点一个是产量高,种小麦一亩只能收100斤、200斤,面种白薯、玉米,可以收上千斤、几千斤,产量高了。另外这种作物耐早,土质也不要求非常高,而且适于在山区种植,所以粮食产量大大地增加。刚才我说能养活3亿人口,可能不推广这种高产作物,就到不了3亿人口、4亿人口,这是很重要的。乾隆对推广高产作物是非常热心的,下了好几次谕旨要种白薯。福建有个老人叫陈世元,到全国各地去推广白薯种植方法,指导如何育秧成活,很感动人。

重视农业还表现在大规模地**,就是从中原人口密集的地区向边疆空旷的地区**,主要是向东北、**、蒙古、新疆、西南**。过去这些地方是地广人稀。**,郑成功**时才十几万人,康熙收复时也不到20万人,到200年以后就发展到了200万人,增加10倍,主要是从闽南**去的。东北原来也是地广人稀,沈阳、铁岭、开原以北全部是森林。当年外国传教士张诚跟着康熙到东北去,据他记载,一过铁岭、开原,没有城市,没有人,只看见森林、沼泽、野兽,现在全是农业。康雍乾时期,虽然徘个地方名义是封禁的,是禁区,因为那是清朝龙兴之地,清朝发祥之地,但清朝**仍然采取鼓励**的态度,所以老百姓自发地往东北跑。所以穷人有一句话叫作“闯关东”,穷人没有办法活了,在关内地少人多,就跑到东北去,所以现在东北人原籍都是山东、河北的。另外到内蒙去,去内蒙叫作“走西口”,这都是穷人往边疆**。明朝时内蒙没有**,现在**人数超过蒙古人。当年新疆一个**都没有,现在**这一带包括伊犁有许多**。随着**的移居,这个地方的生产方式也在改变,原来都是游牧民族,现在游牧跟农耕相杂,半农半牧,这些都是在康雍乾时期开始改变的,边疆地区发展也是在这个时候。还有西南实行改土归流,雍正实行改土归流以后,把西南地区土司全部改成州、县,跟内地一样。原来都是土司,土司是世袭的,朝廷没办法改变他的世袭,它是个**王国。雍正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制度取消,全部由****派遣的流官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这样很多老百姓,湖南的、湖北的、四川的老百姓往西南移动,因此西南的农业也发展起来了。这是农业方面的一个重大的改变。

还有赋税制度改革,清朝的赋税制度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地丁合一。地丁合一就是把土地税跟丁口税合在一起,按照土地多少来征收。这个地丁合一变化过程很复杂,很漫长,简单地说就是取消了丁口税、人头税。古代有一个人就要征一个人的税,现在你生的人多少跟赋税没关系,你占土地多少就纳多少赋税。这个政策对老百姓来讲是件好事,穷人人多可以不纳税,富人人少但占土地多,得多纳税,就是取消了人头税,而且**加赋。清朝有个祖制,永远不增加赋税,规定了多少,以后永远按照这个税额不再增加税收。当然执行过程中有种种变形,那是另外的事。还有经常减免赋税,清朝康雍乾时期,减免赋税特别多。康熙在位前40年一共减免了9000万两赋税,9000万两赋税相当于当时全国3年的收入,当时每年大约有3000多万两银子收入,也就是说全国的国库收入将近3年免掉了。乾隆免税更多,乾隆一共在位60年,其中有4年不收赋税,普免钱粮,一年的赋税整个不收。除了这4年普免钱粮,另外零零碎碎免钱粮的,或者因为灾荒免钱粮的很多。就这样国库钱还很多,乾隆晚年国库的存银有7000万两,7000万两相当于两年的国库收入,就是两年不收税也没关系,存了这么多的银子。所以乾隆经常说,我库里的钱太多,用不完怎么办?他愁用不完,他也没有现代的工程投资,也不能开工厂,也不能造铁路,没有投资干什么呢?他采取以工代账的方法,修城,各地方修很多城池。另外造宫殿,圆明园、避暑山庄,北京的市政建设、街道、庙宇、衙署等等。他是以工代赈,和历史上的大兴土木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的大兴土木是无偿地服劳役,大家去做工,不给钱的。乾隆是雇人,出工钱,老百姓受惠。所以对大兴土木还要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大兴土木都一样的。还有搞河工,黄河工程、运河工程,都是巨大的工程。

清朝政治上还有一个很成功的政策,就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满族人关以后对西北用兵,跟准噶尔打仗,用军事力量来平定割据势力,这完全是必要的,战争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另一方面,满族本身是少数民族,所以它更加理解少数民族的心态,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它制定的政策更多地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汉族做不到。所以清朝时长城失去了作用。长城原来是汉族防止少数民族入侵的一个工事,康熙皇帝说我不用长城,我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长城。笼络少数民族的心,团结他们,这一点是与过去非常不同的。清朝在**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满族人关时人很少,只有几十万人,当时汉族就有上亿人口了,至少按照记录有7000万了。满族历史上团结蒙族,这是很重要的。当时蒙古族是**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最强的少数民族。清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方针有两句话,叫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修其教不易其俗”就是管理其宗教而不改变其风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就是整顿其政治而不改变其特点。清朝在各个地方都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这是跟历史上不同的。历史上汉唐也曾经统治到新疆,统治到东北,统治到西南,但是当年的统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时间很短。汉武帝、汉宣帝几个皇帝对上述地区的统治到王莽以前就结束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唐朝到武则天、唐明皇以后,对西域的统治就结束了,统治的时间很短。另外一个,设立都护府,是设立军事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不是个长期的实际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仍然是当地少数民族头人,他们的领袖。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但那个时候跟**的关系、跟内地的关系是非常松散的,甚至长时期是对立的。所以**历史上很大的斗争是农业民族跟少数民族、游牧民族之间的斗争。汉朝跟匈奴、鲜卑,唐朝跟突厥,宋朝跟契丹、女真、蒙古,历史上是长时期的农业民族跟游牧民族之间的斗争连续不断,这对我们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

清朝康雍乾时期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各地方设立行政机构,而各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又不一样,根据各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东北和伊犁是实行将军制,都设立将军: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伊犁将军,设立将军府,因为这些地方军事斗争比较频繁。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干脆改成州县,跟内地一样。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现在内蒙的盟旗都是清朝时设置的,这个盟旗也是仿照内地的州县,但是又不一样,它的上层都是蒙古的王公,这是为了照顾他们,团结他们。而**尔一带设立伯克制,那个地方原来实行的就是伯克制。在**是尊重**喇嘛,派驻藏大臣。所以各地方根据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机构。我看**清朝是“一国多制”。根据当地特点来设立制度,这样形成了**和地方的紧密关系,和边疆地区的关系也逐步地加强、逐步地巩固,形成了**的多民族大家庭。所以我前面提到近代**侵略**,全民族团结一致反抗外来侵略,都认同**,如**抗英、**抗日、东北抗日,甲午战争时抗日、云南抗法,许多少数民族都参加反侵略的斗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个恐怕也是康雍乾时期的一个很大白的功劳。

文化上康雍乾时期实行尊孔重儒的政策。尊重孔子,重儒教,崇文兴学,大规模地编印了很多图书,举办了很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盛世修典、盛世修史,这是**历史上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像《全唐诗》900卷,把唐朝的诗全部收集起来,一共是48000首。《康熙字典》收了57000字,这是**收字最多的也是最规范的一本字典,这些都是精品。《皇與全览图》,是康熙年间请西方传教士在全国普遍测量地形后绘制的。这个《皇舆全览图》在当年,在18世纪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地图,是经过实地测量,持续地工作了10年绘成的,在地图测绘史上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一张地图,就是指的这张。但是电视剧的表演有点离谱,它说是康熙初年有一个叫周培公的人查了许多古书编的,这是编造的。因为编这样高水平的地图,古书上是查不到的,而必须实地测量。康熙初年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地图的,康熙初年还没统一**呢,不可能到各地方去实际测量,也不可能产生一张水平高的地图,必须要到康熙晚年打败准噶尔,才能到全国测量,包括到**、**去测量。而且它是由西方传教士编的,西方传教士里面有水平很高的科学家。康熙不惜重金派科学家出去到全国去测量,这样才能够出现如此大范围、大面积、非常准确的地图。

雍正时期刻印了《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大的类书,按内容分类,收集古代书籍共1万卷,是由陈梦雷主持的。

乾隆时期完成了《明史》。《明史》修纂从顺治开始修了90年,当然顺治时候还没有正式开始修,只是成立了机构,发布了一道谕旨,要修《明史》,就要征集各种资料,因为当时打仗,所以还顾不上修。康熙初年也是打仗,也来不及修。到了康熙中叶才认真地修史了,这就是盛世修史。主纂者为大学者万斯同。万斯同不当清朝的官,但是愿意参加修历史,他是明朝的遗民。在修《明史》的过程中,万斯同的功劳最大了,当然后来还有王鸿绪,还有张廷玉等人,他们一起修成了《明史》,用了90年时间。

乾隆时候又编《四库全书》,这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入图书3500种,存目6700种,正目跟存目两类,一共有将近1万种。这部书字数太多了,当时条件不能印,印的工程太大了,只能抄写。动用了两三千人抄写了7部《四库全书》,字迹非常工整。北方存放了4部,南方有3部。北方存放在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故宫的文渊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方存放在杭州的文澜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一共7部,现在有好几部已经毁掉了。国家图书馆分馆前这条街叫文津街,为什么叫文津街?就是因为国家图书馆存有一部书-文津阁《四库全书》。这部书原来在避暑山庄存放,后来从避暑山庄搬到北京来,藏在北京图书馆,所以这条街改名文津街,就是因为国家图书馆分馆是存放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地方。当时还有许多文化工程,像《十三经石刻》,蒋衡手写的,现在存放在国子监里边。还有满文《大藏经》,是很大的文化工程。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2046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