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资产(其他资产包括哪些内容)
前沿拓展:
其他资产
待抵扣和留抵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减以后因缴纳增值税导致的现金流出,即减少未来因纳税导致的经济资源流出,因此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另外多带带列报为一项资产也可便于对其可回收性进行评价,必要时计提减值准备。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根据其余额性质在资产负债表进行列示。其中,对于增值税待抵扣金额,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增值税留抵税额”明细科目(二级明细)。
开始试点当月月初,企业应按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留抵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待以后期间允许抵扣时,按允许抵扣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
想知道更多有关初级会计的最新资讯,一定不要错过环球快问会计在线频道。
关注环球网校快问留抵税额如何转入其他流动资产
**正在经历的一切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我们将来可能面临的困局和损失。很多人担心,我们美债的安全,外汇储备的安全,海外资产的安全。
怀着这样的担心,一直想找一篇详细解读可能损失的报道或研究。然而很可惜,搜了几天也没发现一篇说得清,说得细,说得全的文章。大多只谈到,1万多亿的美元国债,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等等。
好吧,我喜欢做数学题的老毛病要来了。求人不如求己,我来试一试,算一算。万一有事,国家财富到底会不会损失,损失多少?逻辑上,这是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就是把我们的海外所有风险资产列出来,把所有外国人在我们国内的可抵押资产列出来,两相比较。难点是:数据的获得渠道,数据准确性,哪些算潜在风险资产,以及逻辑的合理性和全面性等。试试吧,管他呢!
先来看看我们的主要海外资产。
海外资产1, 外汇储备。到2月底,我们大约有等值3.2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什么是外汇储备?基本概念,百度有,大家可以自己看。笔者的解释就是:这些年我国通过国际贸易和招商引资后结余的高流动性准外币资产和外币现金。关键词:高流动性。能马上兑换成现金外币的有价证券都是外汇储备的重要部分。但是房产,矿山,货物,股权等不算。
注意等值概念,并不是说我们这3.2万亿都是美元,其中部分是别的国家的货币。由于外汇储备的具体构成是国家机密,所以只能根据已披露的信息和近期的国际情况推测。个人臆测大致的比例是:美元60-65%,欧元大约15-18%,英镑5-7%,日元2-3%.余下大约10-15%是什么?是其他非主要流通外国货币。还记得吗?这些年我们已经跟很多国家互换了货币,用于彼此间的贸易结算。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超过40多个国家了,互换规模超3.47万亿元**币,大约等值5400亿美元规模了。但是这些货币是动态的,受到贸易顺逆差影响,打点折扣后,差不多就占到我们外汇储备的10-15%的范围。
那万一有事,多少会受到损失呢?结合上述构成来看了。美,欧,英,日大概率会穿一条裤子。如果他们不让我们用这些外币,那被冻结的这些钱就失去了购买力。但是这些钱不一定都是可追溯的,如果有些账户信息足够隐秘,有些是纯实物现金的话,这些都是无法被彻底冻结,除非美元全部重印。 没有被冻结的外币还是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实现购买力的。
假设20%的风险货币不会被完全冻结,假设那些非主要流通货币不会被冻结,假设我们已经未雨绸,减少了些非友好国家的货币持有比例的话。
那么粗略算下来,在外汇储备这块,可能的损失大约是等值2万亿美金的体量。
这里引出了第二个担心-美债。由于美债是高流动性的,所以它就是我们美元外汇储备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这1万多亿美元很难隐匿,所以万一有事,就是直接风险。不过这一万多亿美债已经包含在了上述3.2万亿的外汇储备里了,不要重复计算。当务之急是尽可能降低美债的数量,越快越好。
海外资产2,黄金。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约600吨的黄金储备在美国,按当前的金价,大约是375亿美金。这些黄金可以看成在美国市场交易的纸黄金,想要拿到实物黄金运回来基本不太可能。至于为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去网上查查就知道了。 如果有事,几乎是100%的损失。而且随着更多大国的卷入,黄金的市场价可能会惊人的上涨,上涨几倍都是可能的。这里保守点,就算损失400亿美金吧!
海外资产3,海外非现金资产。2019年有一则报道,提到我国在海外的资产大约是等值7.3万亿美元。由于我们2020,2021年外汇储备总额没有大幅度增加,然而这几年我们的外贸是很火的,这2年大约1万亿多美元外贸顺差。笔者有充分理由理解成大部分顺差买成了海外资产,例如,矿山,码头,资源,农场,油田等,其中不少资源可能已经运回国内了。所以,到目前为止,海外非现金资产大约是在8-8.3万亿美元规模。由于这些都是资源类的,大部分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内。在西方国家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股权,分公司,房地产。按一半一半算,有风险的资产大约是4万亿美金左右。
海外资产4, 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国内的钱换成外币,去国外市场做股票,买债券等。截至2021年12月15日,外汇局已批准174家QDII机构合计1575.19亿美元的投资额度。但是这些额度理论上不会都买成的资产,其中的部分还是去**和其他亚洲市场投资的。基于这些因素,大约50%投资欧美市场的是高风险部分,那就是大约800亿美元左右。
海外资产5,私人在国外的资产。这部分就很难查了,以企业投资名义出去的钱,外管局可查。私人留存海外的外币,**出去的钱,由于没有进入国家统计系统,很难查,也就没有具体数字了。按目前西方的做法,冻结、没收这些私人财产是大概率的事件。只能自求多福了。
海外资产6, 临时性逗留境外的运输设备和未结款的外贸货物。例如:飞机,轮船,集装箱,失去控制的外贸货物未接尾款部分。按2021年出口总额21.73万亿元**币计算,约3.3万亿美元。一般的付款方式是部分定金,尾款出口后若干天结清。总体而言,尾款结清大约是出货后60-100天的样子,按平均收预付款20%, 尾款80天结清。那么失控货物的货值大约是在5500-6000亿美金规模,加上友好国家贸易是正常的,但是国际结算受到限制,再考虑上述的货币互换作为贸易结算缓冲因素的等,那么真正收不到货款的金额大约在4000亿元左右。运输工具这块,很难测算,我们的港口有外国的飞机,船,集装箱。他们的港口也有我们的这些运输设备,两方就算大致差不多吧!
海外资产7,国内企业,私人参与国外各种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保证金。这个也几乎没有数据可查,不严谨地估算,有个300-500亿美金吧! 但从妖镍事件看,我的估算肯定是非常保守的!
累加一下,可能损失的海外资产是:2万亿外汇储备+400亿黄金+4万亿海外非现金资产+外贸未结款4000亿+各类保证金500亿。合计约等值6.5万亿美元的损失(乐观地估计是在第三世界的资产几乎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得出的)。悲观的话,可能要达到7-7.5万亿的规模。
那么外国人,尤其是欧美等国在我们境内的资产有多少呢?哪些可以作为抵押物来抵消上述的损失呢?
抵押资产1,其他国家的**币储备。 根据IMF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币外汇储备总额升至3189.9亿美元。这几个月这个数字肯定还是增长的,估计能到3500亿美元水平。考虑到,储备**币的很多是友好国家,所以到时可冻结的非友好国家的海外**币储备大约是在1500-2000亿美金的规模。
抵押资产2,国内的外国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年末,我国吸引的各类外资累计总额约为6.55万亿美元。由于这两年**的关系,我们的产能恢复快,吸引了更多的外资。但同时由于某些原因,很多国外资本关闭了很多**工厂,撤出了外资。这一增一减间,权且看成这两年外资净流入上没有大变化,还是6.55万亿美金左右。考虑到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欧美发达国家,把其中的6-7层看成可抵押资产是可能的,那么就有4-4.5万亿美元规模。
抵押资产3,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国内市场)。根据2019年的官方报道,获批的QFII总额达到3000亿美金规模。然而一直以来,外资并没有用足这些规模。能查到数据有,根据上市公司上年三季报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QFII A股持股2686.90亿元,约合420亿美金。加上2022年开年以来的这波下跌,QFII持仓规模更小,流出的资金会更多。可能目前400亿美元都未必有。
抵押资产4,外国私人在国内的资产。我如果说忽略不计,你会有什么感想?现实里很少听说有外国人特意把自己的大部分钱存在我们的银行,这就是现实。所以**的富人们,在可能的前提下,赶紧把存在国外的钱拿回来吧!
抵押资产5, 临时性逗留境外的运输设备和未结款的外贸货物。如上所述,对于运输设备这一块,因为有来有往,又是动态的,所以当成抵消吧!进口这块呢?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统计里面,进口总额17.37万亿元,约合2.7万亿美金。但是本人对进口货款和尾款账期这部分不太了解,根据有限的几次进口经历来看,都是要在我们收货前付清了国外的货款。但愿我见到的是特殊例子。但总体而言,我们买入外国人的货,要像外贸那样长期赊账很难。只能揣测,2.7万亿里面大约有40%货款是赊账的吧,预付比例也算20%,赊账周期也算平均80天吧!那么可用于抵押的未付款进口货款大约在1900-2000亿美元等值规模。
至于外资在国内的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保证金也是忽略不计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落后太多了,外国人几乎不来这里玩这些,都是我们去他们开设的市场玩!按上面的估算,缺口很大,损失也很大,那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做抵押,减少我们的损失呢?一个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东西,中概股,尤其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抵押资产6,海外上市的中概股。 一般人都把这部分资产看成我们的损失,笔者为什么把它们看成可利用的抵押物呢? 听听这个逻辑,看看是不是说得通?中概股的大股东是谁?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佬们,而是很多国外的风**司,美国股市二级市场的机构和少量的美散,其次才是创始人和经营团队,再次是我们国内的QDII和一些国内的散户。所以记住大股东是外国人和机构。但是中概股的经营实体,实物资产在哪里?在我们国内。营业额和利润的产生实体都在国内。
知道了这些,我做个比喻,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中概股是一间房子,我们是租房的,房产证上的房东是美国。正常情况下,房东拥有房子,我们住,我们付房租。但是他突然不讲道理了,打坏了我们很多私人用品,甚至还打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只能大家耍无赖了。我们就把房子占着住,不付租金,也不承认房子是他的,反正世界乱了,没有法律可以管这种官司了。不承认股权,不分红,他们手里的股权就是废纸。这也变相解释了为什么过去的1-2年里中概股暴跌了,因为别人也看出了这个底层逻辑。在外国人眼里,这属于不可控高风险资产,只能大量抛售。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1日收盘,在美上市中概股共有271只,合计总市值约9724亿美元。按平均中概股外国股东占比是60%计算,大约有6000亿美金可用在作为抵押。其实,这段时间中概股股价回升了不少,按指数算,跟3月上中旬比,上升了有约30%。所以就目前而言,这份抵押物资产回归到了8000亿美金左右了。
总结:累加所有抵押物,乐观估计有6.1万亿美元,保守点大约在5万亿美元。跟上面估计的损失比较(乐观点是6.5万亿,悲观点的是7.5万亿)。所以可能总损失的敞口在0.5-2.5万亿美元之间。看来亏基本是亏的,而且还不是太小的一笔钱。
小贴士:**2021年的GDP总量大约是7700亿美元。算上这笔账,或许好很多了。
笔者说:写这个话题,原因无他,这些财富是我们几代人艰苦奋斗攒下来的家当,关乎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尽我们一切可能来降低损失,早做打算。但由于涉及的东西太多,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这篇文章肯定还是挂一漏万,请读者多包涵。希望能抛砖引玉,让真正的专家能更全面地剖析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地更深入和准确。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1346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