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公式计算公式(excel公积金计算公式)
前沿拓展:
公积金公式计算公式
公式如下:1、以还贷能力为依据的公积金贷款计算公式为:贷款额度 = [(借款人或夫妻双方月工资总额 + 借款人或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 还贷能力系数40% ㄧ 借款人或夫妻双方现有贷款月应还贷额 ] × 12(月)× 贷款年限。其中月工资总额 = 公积金月缴额 ÷(单位缴存比例 + 个人缴存比例);2、以房屋价格为依据的公积金贷款计算公式为:贷款额度 = 房屋价格 × 贷款比例。其中贷款比例根据不同类型来确定,一般来说,购买房屋的建筑面积超过90平方米的,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购房款的70%;建筑面积在90平米以下的,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购放款的80%。3、按照贷款最高额度计算:使用本人住房公积金申请贷款公积金贷款的,且符合其申请条件的,最高限额为50万元;同时使用配偶住房公积金申请贷款的,且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贷款最高限额为70万元。4、以公积金账户余额为依据的公积金贷款计算公式为:公积金贷款额度 = 借款人及参贷人公积金账户余额 × 20比如说,某市民缴存公积金已经1年多了,目前公积金账户余额为10000元,那么如果他想申请一笔还款年限为30年的贷款,那么他能贷的最高额度为多少呢?利用第四种方式不难计算出,最高额度大概为10000 × 20 = 200000元。
2020年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究竟怎么计算自己该缴多少呢?近日,多地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和缴存金额。上调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主要是由于2019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较2018年有了一定涨幅。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50城公布住房公积金调整方案,上调了缴费基数上限的城市占据绝大多数。

专家表示,住房公积金为职工家庭住房消费提供资金保障和储蓄积累,群众及地方**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是认可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3709.67亿元;全年住房公积金提取人数5648.56万人,提取额16281.78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86.04万笔,发放金额12139.06亿元。
数据表明,住房公积金行业积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缴存职工占比持续增加,服务缴存对象中非公有制经济缴存职工占比近半。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中,城镇私营企业、其他城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公有制经济缴存职工占比49.04%,比上年增加1.93个百分点。
2019年,住房公积金支持缴存职工群体进一步扩大。全年共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86.04万笔、提取人数5648.5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25%、8.72%。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人数占实缴职工人数接近40%。
2019年,住房公积金支持租赁住房消费力度加大。支持1013.82万人住房租赁提取住房公积金937.83亿元,支持人数比上年增长32.28%。
住房公积金贷款重点支持了职工基本住房需求。2019年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中,首套住房贷款占86.96%。2019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比同期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基准利率低1.65个百分点至2个百分点,偿还期内可为贷款职工节约利息支出2617.14亿元,平均每笔贷款可节约利息支出9.1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各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缴存人如有以下两种特殊情况可在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公布当年最新的缴存基数上下限后一个月内进行调整:
1.职工缴存基数为上年缴存基数上限,且上一年度实际月平均工资介于上年缴存基数上限和当年新公布缴存基数上线之间的可进行调整。
2.自由职业者缴存职工建户满一年的可进行调整。
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
2020年7月1日起,各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应当调整并执行调整后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缴存基数为2019年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调整后的缴存基数不得超过聊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2019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即不超过18624元(2019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208元×3倍)。
最低缴存基数暂按2018年4月26日《山东省****关于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执行,(2020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公布后,再行调整)。聊城市所辖县(市、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即1550元。月工资额未超过月平均工资3倍的,以实际工资额计算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
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020住房公积金年度缴存比例为5%—12%,单位可自主选择。
聊城2020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4469.76元。
计算公式:6208×3×12%+6208×3×12%=4469.76元
2020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下限为155元。
计算公式:1550×5%+1550×5%=155元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72645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