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标题是《「明日方舟」干员设定浅析:如梦似电 无踪泡影——年(上)》来源于:由作者:陈宝采编而成,主要讲述了文丨蛤君i@bigfun社区
特别篇的时候讨论了年和“年兽”的关系,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
文丨蛤君i@bigfun社区
特别篇的时候讨论了年和“年兽”的关系,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年兽”与年的关系。现在可以从干员资料获取更多信息。然后就是时隔一个月的更新,我果然是大鸽子。(其实资料早就准备好了)
·龙生九子
【在小炎熔眼里她的姐姐一点都不酷,是“天敌“,更不敢想象年有十一个兄弟姐妹是什么概念,对于小炎熔的疑惑,年只是觉得,能陪伴在彼此身边就已经很酷了。】
年作为第一个限定六星,她背后所含的秘密也是非常“复杂”,至少很多人都聊过了,而且大都各有各的说法。
涉及其原型,还是得从“有兽如垩 腹若大釜”开始。“有一种神兽皮肤毛发如白土一样,而其腹部就像大锅一样。”白色的皮肤毛发,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白虎”。
“白虎”乃天之四灵之一,是神话和古代天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居西方七宿,后和五行学说结合主掌“金”,又和谶纬学结合有了“军兵、义德”之意,甚至道教兴起之后称之为**神,又称“监兵神君“,与兵器的铸造是有关系的,主杀伐,是战伐之神。但我们可以从下文看出,年并不是喜欢杀戮的,拿起兵器是无奈之举,所以白虎并不太符合年的原型。
我擅长的,原先只是种非常生活化的技术,只是我实在太容易被现状影响了,现在的我可真是战火缠身哪。熟悉了一把把武器拿在手里的感觉,偶尔手头空空还会有那么点不适应,真难办。——晋升后交谈1
我有想过结合“腹若大釜“,原型有貔貅的元素。但觉得思想迪化,大概就是为了符合年精二背后的”玄极巨兵“的形象——总体成白色,”釜“也就是”锅“的前身,对应着腹部有裂口
(可以说这几句古文就是用来描述这个庞然大物的)
哎,好饿啊,自己做个菜比我打个锅还难……我有个弟弟很擅长这事儿,每次聚会的时候,你想吃什么他就做什么,那才叫厨师!罗德岛食堂做的是个锤子菜啊。——交谈2
那么第二句“其数为九,角似赤铜。“。九这个数字在**文化里实在是太过重要,易经和佛法中都对九这个数字有带有特色的定义。而作为中华象征的龙也与九也有不解之缘。比如在《本草纲目》《尔雅翼》中都有提及龙有九似,且明代开始有人确切给出”龙生九子“的概念。
“龙生九子“版本非常多,所以”其数为九“如果指的是”第九子“我觉得不太现实,所以我更倾向于”九似“。
不过”龙生九子“的主要版本是李东阳版和杨慎版,
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
(这张图就是李东阳的版本)
我们删除重复的,剩下的就是囚牛、嘲风、负屃、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恰好对应了“11个兄弟姐妹”,所以也许可以从中寻找年的原型。
从第二幕有一个细节是年从嘴里取出来那把大剑,非常类似于用于吞口处的睚眦。吞口,就是刀剑柄刃相连的部分有时会被装饰成异兽吞吐刀刃的样子,而这个异兽现大都认为是“睚眦”。
(关于吞口,在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有兽头和**的木雕挂于门楣上,用于辟邪,也称作吞口。)
“睚眦”起初只是用于描述“怒目而视”,最早见于《战国策·韩策二》其云:“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史记》也有提到“睚眦必报”这个词。怎么说也与“龙”不相干。李东阳和其**杨慎说“平生好杀,故立于刀口”大概是“睚眦必报”睚眦虿芥,尸僵路隅“给人的印象过于凶狠吧。
所以后人便开始“创作”睚眦作为龙子的形象。也就有了睚眦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的故事。也就有了刚烈嗜杀、豺身龙首的形象。也就不仅仅用于装束沙场名将的刀剑,仪仗、宫殿守卫的武器上也多有睚眦装饰来提升威严感。
关于“龙九子”一说版本非常多,甚至有十子,十四子等的说法在,之所以九子的说法传播最为广泛还是因为“九”这个数字过于重要。这些被冠以“龙子”名目的神兽其存在早就存在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比如白居易《题海图屏风》“赑屃牵不动,纶绝沉其钩。” 洪咨夔《风流子》“狻猊暖、银蒜压烟霏。”都有关于这些神兽的描述,更不用说在民俗当中对神兽瑞兽的崇拜了。
(狻猊 来自**妖怪百集@数星星的胖子)
虽然龙九子早就有传闻,但无明确记载,陈耀文指出:“夫《尔雅》者,兴于中古,隆于汉世,列在十三经中,非僻书也。其‘释兽’中,止有狻猊。”书中并没有提及“九子”。也就能推测“龙九子”真正广为人知应从明孝宗“上有所好”,李东阳西拼东凑捏造出来的。
而年的背景也是如此,除了提及的白虎,貔貅,睚眦,根据剧情里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可以联想到通晓万事过目不忘的“白泽”。
(神通广大)
所以有的人会说拿这么一个又新又虚的内容强行糅杂做设定,非常没意思,但形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东西。
·脊兽
为什么李东阳会拿这几个神兽来充当龙子“糊弄”皇帝?
在李东阳之前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做过一个汇总,是关于“古诸器物异名”的。也就是考究这些器物上装饰的神兽的来源的,比如“螭吻其形似兽,性好望,故立屋角上。”“饕餮性好水,故立桥所。”而大内御用器物有不少就在这里面。所以推测,李东阳就是为此以这些器物上的神兽编造了“龙之九子”,并旁征博引,既迎合皇上口味,又突显自己博学多才。
(被用于装饰香炉的狻猊)
神兽除了被用于器物上,建筑上也有他们的身影。**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便开始逐渐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秦汉国力强盛开始大规模建造建筑,隋唐中西结合,趋于成熟,元明清更是将建筑成就推向巅峰,比如故宫“紫禁城”。
建筑除了基础的功能,更大的一部分就是其艺术性以及等级象征,而**古代建筑的屋顶因为其飞檐曲线被称为“**建筑之冠冕”。屋顶的形式主要分为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五种。其中硬山顶、悬山顶和庑殿顶都有五条脊——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为正脊、垂脊、戗脊、围脊、角脊)。
(庑殿顶)
今天拿来举例子的是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庑殿顶。庑殿顶有四面斜坡,所以宋朝时又称四阿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总的来说是五脊四坡式。而庑殿顶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是在原有的庑殿顶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又是“九”,所以重檐庑殿顶是最为尊贵的殿顶形式,常用于重要的佛殿或者皇宫的主殿,比如曲阜孔庙大成殿,故宫太和殿。
(孔庙大成殿)
在屋脊上有用陶制的小兽,名为脊兽。脊兽种类有很多:正脊两端有鸱吻,鸱吻也在龙九子里,好吞,能喷水灭火,实际上是加固保护的作用,垂脊上有垂兽,套兽,垂兽也是起加固保护作用,多为嘲风形象,套兽级别相当低,安装在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中部镂空有防水功能,一般就是兽头。
(鸱吻)
垂脊上还有一套非常重要的脊兽——走兽或者叫小跑。他们用于两坡瓦拢交汇处,严密固封防止漏水。唐宋时只有一枚兽头,随着朝代更替走兽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清朝就形成了仙人带领一众小兽。这些小兽的排列数目是跟建筑的规模等级挂钩的,有一三五七九等规格。
一般的配殿就只有一个仙人和三个小兽,皇家多用琉璃瓦,小兽为龙、凤、狮子。而太和殿却用了十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了十个的古建筑,十个小兽分别是“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而行什作为小兽是**建筑史上的孤例,是康熙34年到36年间重建时候烧制的。
关于小兽的意义PO在折叠区,
这些脊兽代表着“皇帝以天子自居,在他的召唤下,四海八荒的奇珍异兽,都来到紫禁城,共同拱卫着紫禁城,守护着太平盛世,象征国泰民安,天下大同。
·年的危机和我的感悟
为什么会写上面关于建筑的这一段,
一是在看电视的时候一档讲述北京故宫的纪录片讲到了“脊兽“,我联想到了年的档案中的一段
我们已经等不下去了。原因无它,你坐在热水壶上,现在水开了,你再等等试试?——档案资料四
如果说他们的本体或者灵魂都被“束缚“在一个类似于热水壶盖上,是不是很像这些小跑蹲坐在屋脊之上?小跑是守护宫殿,那么年他们在守护什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设定者并没有这么想,但是作为玩家可以进行合理的猜测。
二是感慨,神话传说作为一个宝库为后世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实在佩服中华**的智慧和想象力。
龙之九子的版本非常多,其旧与新并不是值得争论的点,而是背后所蕴含的,中华子民对自然之灵的尊敬崇拜。现代科学不承认龙的存在,但龙却以或建筑或文学或器物的方式流传下来,其原因就是这种**传统自先民以来对万物的敬仰,因此也就有了对各种动物的神化,将其某个特征夸大,并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理想。以及随着这些文化延续下来的诸如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吃苦耐劳等民族精神,那么年这个干员也是一样,
想想看,每**一个,相对应的事物都会从这里消失。只要我**了,我的一切全都会从这消失。
如果说人会在梦里编织世界的话,那这个美梦已经快像肥皂泡一样炸开了。——档案资料四
也许正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渐渐淡忘,才使得他们这些因人类信仰而存在的“存在“,因人类的淡漠而消逝。
(好萌啊,图片来自LOF@壶海狮)
【年和阿米娅算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只是大多数时候,两人也很少碰面。这可能是因为,阿米娅一直在工作,而年却一直在休息,或者说放假,不对,年甚至不是正式员工。
但我想她们是有相同点的。毕竟都是那么故作镇定,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其实早已被“生存“的压力压迫到喘不过气来了吧,毕竟谁都不知道她们还能活多久,也许其内心重要的人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建那一段部分资料来自百度,部分来自论文,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
本文原作者为陈宝,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
原创文章,作者:陈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cen.cn/2022020410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