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前沿拓展: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

平步青云、一马平川、平易近人、天下太平、不平则鸣、歌舞升平、风平浪静、平分秋色、太平盛世、平心而论素昧平生、心平气和、一路平安、虎落平阳、万丈高楼平地起、四海升平、平心静气、平铺直叙。 微信怎么改名字 首先在手机上面登录到自己的微信账号,然后点击导航栏最右边的我。 点击我之后进入到我窗口,在窗口上面点击头像。 点击头像之后进入到个人信息窗口,在窗口上面点击名字。 点击名字之后进入到更改名字窗口,在窗口上面输入想要修改的名字,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保存按钮。 点击保存按钮之后会看到个人信息窗口上面的名字已经修改了。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台怀仙境,拍摄地点在五台山三塔寺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山门

鱼和先生从五台山北门进入,五台山门票145元,六十岁以上人士免费。这里离台怀地区还有十公里的山路。自驾游便利,鱼和先生在山西的游历,亏了有铁狗四毛。上午十一办好入住,进入房间没两三分钟天降雷雨。鱼庆幸清晨从代县县城出发时没有下这么大这么急的雨,进五台山的路也不亚于雁门十八弯。只不过没有货车,更没有重卡。鱼真是有福气。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坐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

福气还不止这些,下午两点,雨还赖着下,可天晴了。蓝天白云悦目赏心。鱼和先生撑着伞开始拜谒之旅。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寺碑载唐代、元泰定二年(1325年),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过,万历年间重修。

第一站殊像寺。五台山的殊像寺,有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像。而且文殊菩萨的坐骑狻猊,双眸威猛四蹄强健孔武霸气,让人过目难忘。传闻这尊神形兼备的狻猊是荞面胎。寺内正中殊像寺正殿文殊阁,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鱼和先生拜谒时殿外部在整修,倒是不影响入内拜谒。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五台山“五大禅林”,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还是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吴三桂之子吴应龙的妻子三公主的清修地。

下四图为鱼用手机**的。文殊殿内除了看文殊菩萨法相庄严外,还要看狻猊神采、八百罗汉过江图悬山、康熙题匾“瑞相天然”、清代藻井。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寺后西北角修建了一间客堂, **了丈夫和儿子的三公主将其易名为“善静室”。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文殊殿内文殊菩萨与坐骑猗狻塑像,通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殊像寺牌楼,在牌楼的南侧,上图图片的右侧有般若井。对了,殊像寺免费!

殊像寺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口天然泉水井。泉水清澈见底,冬天不结冰,夏天清凉甘甜。据《清凉山志》上说,这泉叫“般若泉”。饮此水者能长智慧,去愚痴。般若泉水多做朝贡品。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非此泉水不饮。明朝五台山高僧觉玄曾写诗赞道:“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离开殊像寺,奔塔院寺。两寺距离不远,一里地光景。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大白塔,塔院寺的标志,更是五台山的标志。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塔院寺需购香花券十元。到五台山来,香花券理应花费,鱼和先生没有出示皈依证。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雨在进入塔院寺见到白塔的瞬间停了。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白云以蓝天为舞台尽情变换身姿。白塔从各个角度看都那么高大、雄伟、威仪无比。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塔院寺在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舍利塔时**为寺,改用今名。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白塔周遭有转经筒,鱼夹杂在人群中笃定地转啊转。九圈后天越发湛蓝,白云下的白塔越发伟岸。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清凉山志》载,大白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为阿育王铸的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之一,名为为“慈寿塔”。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现在的大白塔,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

塔院寺与显通寺挨着。历史上,塔院寺就是显通寺的一部分。显通寺香花券十元。显通寺除了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外,还有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等名。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 ,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最早的佛寺之一。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山门前有两通石碑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有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布局严整,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殿宇。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和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大文殊殿内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大雄宝殿。鱼所见过的最华美的大雄宝殿!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系木结构建筑。乃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大雄殿内佛像均为均为明、清雕塑。主尊三世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后为西方三圣观音、文殊、普贤。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大雄殿后身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殿内供有无量佛。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普光明殿","法菩提场","逝多园林"等。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在无量殿内一位师父正在为十位信众举行皈依仪式,鱼在一旁**。心里暗自祝福他们从此刻起皈依三宝,心有所依。不再困惑,不会在物欲横流的世道中迷失本性。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千钵文殊殿及与它在同一中轴线上的显通寺的瑰宝包金铜殿和显通寺最高点藏经殿。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铜殿旁的四座鎏金佛塔。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铜殿旁的四座鎏金佛塔。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在显通寺看白塔。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显通寺的老钟楼。站在楼上视野开阔,风光无限。下面的通道连通塔院寺和显通寺。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离开显通寺后有段小插曲。岔路口有三塔寺标记,鱼和先生就找去了。标识三塔寺离显通寺只有一百米,可实际上因为那路途五百米都多,而且一直上山路。到了又发现这里尚未竣工,工程产生的黄泥和着雨水沿着坡往下淌。深一脚浅一脚鱼和先生看了已经完工的一些殿堂。没寻到一个老物件。三塔寺新庙一座,免费。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意外之得,站在三塔寺大殿外的台级上,望台怀中心寺庙群,仙境一般美好!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离开三塔寺回到显通寺、塔院寺共同的朝觐山路上,这时看到白塔好亲切。此刻已是下午五点半,有些疲惫。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在台怀中心寺庙群中,有座五爷庙,也叫万佛阁。它与显通寺、塔院寺地域相连,可联袂拜谒。这里免费。它的山门外有个广场,这里视野开阔,举目四望,五台山美景尽收眼底。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五爷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本名万佛阁,原是塔院寺属庙,与大白塔相毗邻,是通往显通寺的一条路径。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五爷庙看古戏台,龙王殿,万佛阁,文殊菩萨殿。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龙王殿即五爷殿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五爷庙的文殊菩萨殿。文殊菩萨殿为后建的,殿内为明代塑像,原安厝在万佛阁,值得一观。禁止拍照。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文殊菩萨殿匾额

万佛阁一层佛像为新塑造,原佛像转到龙王殿后新建的文殊菩萨殿内。新建的的文殊菩萨殿与戏台、龙王殿在同一中轴线上。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万佛阁和古戏台与五爷殿布局图

五爷庙是鱼和先生在五台山第一天拜谒的最后一站。离开时已经是傍晚六点半。可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寺庙群依旧集聚很多朝觐的人群和旅游的游人。五爷庙山门外的香火腾起的香烟把蓝天都遮住了。愉悦让鱼的身体奇迹般地恢复正常。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五爷庙寺庙前地势开阔,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

五台山,清凉国度名不虚传。鱼和先生在八月最后一天来此,有点浪费这消夏的好地方。这时这里的室内外温度与城区温差在五至八度之间。尤其室内,鱼差不多穿上所带的全部衣服,还是觉得阴冷阴冷的,只好躲在被窝里取暖。好在宾馆被褥干爽。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先生在宾馆旁边的超市为鱼买到了馒头和一罐腐乳。馒头三元钱四个,非常非常好吃。鱼把馒头从中间剖开,再抹上腐乳,靠着它们,鱼游了殊像寺、塔院寺、显通寺、三塔寺、五爷庙,和先生不间断走了三个半小时。一点也看不出昨天上吐下泻的尴尬。而且第二天,鱼借助它们提供的热量,游了五台山黛螺顶、菩萨顶、大圆照寺、罗睺寺。圆满完成先生制定的五台山台怀地区寺庙群游历计划。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平字个性头像)

补记:

更要感谢五台山十元一斤的佛珠小米,澄黄澄黄、清香扑鼻。熬成粥配上一块腐乳,加速鱼身体复原,调理好鱼的肠胃。鱼在想大约是文殊菩萨嫌弃鱼,所以让鱼在来拜谒前,将体内腌臜物排净。

Om Ara Pa Ca Na Dhih(嗡啊惹巴扎那谛)

有关链接:

殊像寺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日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仪度庄严,共礼骏猊之座。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碧树幽栖,钟磬声闻于岭外。”

那时,殊像寺寺内有个因失恋而来这里削发为僧的年轻人,他精通内典,常与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听见后,以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火烧殊像寺,试图将三公主与年轻和尚烧**。大火烧了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坐静”的善静室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恋情,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它改名“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殊像寺的文殊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猗狻的塑像,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穗缨。它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之感。这尊文殊菩萨于天空显真容,匠人争中生智,拿出他厨房和好的乔面,照形捏制。刚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隐去。匠人接着用泥仿塑,却总是不很理想,便干脆把乔面头安在塑像上,并贴上一层金,于是这一塑像就有了乔面头像文殊菩萨的称谓。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反映了这些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听讲经,或是端坐习定,或是脚踩水兽,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飞行空中的各种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云、路、溪涧、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树木、一叶飞舟、旋涡激浪等物。这就描绘出了他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亿万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山水画。

塔院寺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人们把高大的白塔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起寺。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

在大白塔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阿难说:“我最後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显通寺, 位于山西五台山中心区的台怀镇北侧。 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了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第二古寺" ,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最早的寺庙之一;北魏时扩建,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再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为大显通寺;1954年修缮左右配殿;1956~1957年翻修无量殿;1973年,忻州市市**投资维修显通寺;1974~1977年翻修西禅院;1976年,辟为忻州市博物馆馆址;1979年修缮藏经殿;1982年铺墁庭院,修缮东方丈院;1984年修缮梦楼粮仓;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并入五台山古建筑群。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

铜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铜殿两旁又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最高层的藏经殿,俗称后殿,原放藏经,已辟为文物陈列室。其中手工艺品有北魏孝文帝时黄金镇风印和铜铸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观音和胁侍玛萨,清代烧制的济公和尚瓷像、苏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财童子和观音,铜铸刘海戏金蟾和四十八臂观音,以及水晶塔、银塔和各色景泰蓝供件等。书画有北宋开宝年问印刷的雷锋塔藏经,元初赵子昂夫妇画的马和观音,明沈周绘的关云长,明丁云鹏在小小的菩提叶上面的十八罗汉等。最尊贵的要数原奉供五台碧山寺,显通寺文物陈列内展出的华严经字塔。字塔长1丈7尺,宽5尺,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上书《华严经》80卷,计600043字。绫上写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正好组成了一幅宝塔图案。远望象是绫上用工笔画的七级高塔,塔身嵌以楼阁佛像,飞檐吊以风钟,塔边饰以花卉,十分形象。莲花的细茎,风钟的吊绳,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华严经字塔系清康熙年间苏州三宝**许德心用十二年功夫书成。

五爷庙本名万佛阁,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三檐歇山顶,四角翘出,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殿内下层 左、右、后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内或两排或三排布满了高三寸有余的泥塑贴金小佛像。二层楼上正中悬有明万历年间浇铸的火铜钟一口,重约3500公斤,较显通寺铜钟略小。殿台中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左侧立有地藏王菩萨的**道明和尚,右侧立道明和尚的父亲,其塑像为员外装束打扮。传说,地藏王菩萨当年开创九 华山道场时,当地的一名员外不肯卖地于地藏王菩萨。后来员外的儿子却把这片地奉献了出来,并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为道明。所以在这里的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亲却屈尊下首。另外,地藏王菩萨的左右两侧,还各排列五尊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楼上左、右、后三壁上同样立有木制方格,格内置小佛像,就连楼顶横梁上也排放着小佛像,上下两层共约有雕塑小佛像万余尊,故而文殊殿又称万佛阁。该寺院也以这座佛像众多的万佛阁命名。“**”中,文殊殿内的塑像曾一度被毁,变成空殿一座。1982年,将妙德庵的神像移到此处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文殊殿。

五龙王殿坐北向南,当地人称作龙王庙。创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年间。重建时,在殿外又加建了一个抱厦前庭,前庭通体雕刻富丽堂皇,图案精美卓绝。过庭两侧还置放了 半副銮驾各l5件,分别是:龙头杖、三尘两刃刀、飞龙两刃刀、青龙偃月刀、飞龙刀、朝天镫、蛇盘长矛、竹节金笊篱、云棒、提镂枪、荷包大枪、万字枪、莲座荷风锤、平字禅仗、莲座禅仗等。古时,銮驾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对各种仪仗器物的最高称谓,只有皇帝和重臣外出巡视时才由众仪卫各执一件,排列在前后左右,造成一种威严而隆重的气氛。但在寺庙里摆放有銮驾,不仅在五台山,就是在全国也绝无仅有。龙王殿原来的式样、布局,都随着1917年的这次重建而匿迹,这就 使得五龙王殿在结构上与五台山其他寺庙相比显得更雍容丰满,就连大殿正面的檐台也显得宽阔多了。殿内供奉金脸五龙王,俗称五爷。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拓展知识: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

这个没有啥的自己喜欢或者认同的头像就行,

平字微信头像图片

有吉利服的头像,有-底部咨询-88的头像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62742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