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个人所得税(跨省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老铁们好啊,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个人所得税如何申报,个人所得税缴纳比例,个税最新减免条例等个税知识
奖励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
个税属于国税还是地税啊,正确的计算方法?
个税属于地税。工资扣除社保及公积金后的工资超过2000元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境内人员自2008年3月1日起扣除标准从1600元/月调增至2000元/月。全国一样的标准。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适合个人工资、薪金应纳个人所得税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500元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 45% 15375 如果工资为3000元,个税=(2400-2000)*5%=20(元)
个人股权转让资本公积可以扣除吗?
个人转让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合理税费是指股权转让过程中按照规定支付的有关税费。股权投资成本的扣除区分以下七种情形:
一、以货币性资金出资方式取得的股权,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取得股权直接相关的合理税费之和确认股权原值。以货币性资金出资方式取得股权最为常见,包括以货币性资金投资入股或货币性资金受让的股权,均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和取得股权时缴纳的合理税费作为股权原值进行扣除。
应当注意:一是以货币资金投资入股,在投资未到位前发生的股权转让,其投资成本按照实际出资额确定。二是原始股东的股权原值是通过被投资企业账面体现,一般反映在“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也就是说,以货币出资,投资成本并非仅指计入实收资本部分,还应当包括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都属于股东所有者权益。股权原值还应当包括个人缴纳的合理税费。三是非原始股东的股权原值并不通过被投资企业账面体现,其股权原值的合法凭据为双方所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以及实际支付的价款等。
举例:张三将持有的A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李四,股权转让价为1000万元,股权转让缴纳印花税5000元。则李四再次转让股权时,允许扣除的股权原值为1000.5万元。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出资方式的股权原值扣除应当区分情况。一般来说,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不包括符合递延纳税条件的技术成果投资)的,其“投资额”按照投资时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后的公允价值确认。这是因为《**、国家**关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41号) 规定: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属于个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同时发生。
对个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的所得,应按照……
什么是固定收入?
固定收入是指以工资为主的收入,也可以认为是居民家庭的稳定性收入;非固定收入主要是奖金、稿酬、利息所得部分,是居民家庭的暂时性所得。所以说,退休金也算固定收入的。固定收入证明,是我国公民在日常生产生活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对经济收入的一种证明。一般在办理签证、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会被要求由当事人单位出具的对经济收入的证明。在申请信用卡或者办理其他银行业务的时候,收入证明是必不可少的证明材料。许多人在要求单位开具收入证明的时候并不知道标准的收入证明是什么样的格式,导致很多收入证明无法使用。它是在信用卡审核时初始信用额度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直接反应办理人的还款能力。扩展资料:以员工工资为基数养老:企业20%,个人8%医疗:企业10%,个人2%失业:企业2%, 个人1%工伤和生育由企业负担,个人不交费养老的比例全国基本一致,其他的比例略有不同,以当地规定为准你说的3险如果全部都是由你们负担的话,那么162.7是不够交的,所以还是各自给交各自的,单位代交的意思是不用你们自己去社保交钱,而是单位通过工资直接扣除应该交的部分,帮你们交
个体工商户的固定税是什么?
个体户一般为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额人,纳税办法由税务确定:
一、查账征收的
1、按营业收入交5%的营业税
2、附加税费
(1)城建税按缴纳的营业税的7%缴纳;
(2)教育费附加按缴纳的营业税的3%缴纳;
(3)地方教育费附加按缴纳的营业税的1%缴纳;
(4)按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实行5%-35%的的超额累进税率。
二、个体工商户纳税标准
1、销售商品的缴纳3%增值税,提供服务的缴纳5%营业税。
2、同时按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之和缴纳城……
个人所得税短剧
好了,以上就是个人所得税如何申报,个人所得税缴纳比例,个税最新减免条例等个税知识,希望大家学习到更多个税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hell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3090455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