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退休金将大幅上涨(退休金明年还会上涨吗)
前沿拓展:
明年起退休金将大幅上涨
福建2022养老金上涨细则公布如下:
1、2022退休人员养老金具体上涨4%。从2022年1月1日起,为2021年底前已按法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增乐江封班企布黑时传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此次调整,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方案;
2、退休老人可以根据具体的上调细则,计算自己的养老金涨了多少钱,方便钱到账之后及时进行核算;
3、在与养老金水平挂钩调整方面,按照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的2.18%调整增加。相比2021年2.35%的探统林出它三调整幅度,下降了慢号积0.17个百分点。
《中华****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群府欢急府践钟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迅种赵通练林普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倒富易型却标感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孔推觉据州肥苦关终地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说事。
最近这两天以来很多身边的朋友们都在讨论养老金上涨的话题。是的,以往每到五六月份,很多已经退休的老年朋友都在讨论说,咱今年养老金上涨这个事定没定下来?到底涨多少?什么时候能给我涨上来?
甚至连带的很多中青年朋友虽然咱们还没有退休,但是好歹要为十几年、几十年后的生活做个规划,因此咱们也挺关心这个话题的。就是我们养老金能不能持续上涨?尤其是今年,今年的经济情况确实大家也都看到了,前两三个月由于本土**的原因很多城市都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不光是很多人你没法出门工作,每一个城市为了防止**也花了很多钱。
今天很多城市都搞常态化**检测,每隔48小时每隔72小时你要去检测一次核酸,检测核酸咱们这么讲,你就算再便宜,人均也得几块钱,一个城市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人口,每两天每三天就检测一次,这要耗费多么大的人力物力。当然咱们这么做是为了用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成功,这是必须花的钱,我们也理解。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各级地方财政就真的捉襟见肘了。一方面由于**影响,经济停滞,消费低迷,我税收减少了,我卖地收入减少了。另一方面要防止**,我还要花出大把的钱,所以真的这两个月以来很多老年朋友们担心说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个情况咱们今年养老金就不上涨了?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涨这个事已经定了,而且**相关部门已经定调了,今年我们养老金上涨4%,大概各省市的细则马上就要出了。可能再过一两个月我们就能领到今年上涨的养老金了。
当然了我们说4%是个平均数的概念,以往我们就跟大家聊过,说咱们这养老金有定额调整,有挂钩调整,并不是说你以前养老金一个月开3000,你就一定涨120,可能你会涨个150、160,也可能涨个90、100。但是全国范围来讲,平均上涨4%这个事儿绝对是个大好事,我想给很多老年人吃了一个定心丸。虽然今年经济情况不太好,但是国家考虑到了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还是给大家安排了4%的上涨。
而且说实话我觉得大家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为什么?因为每一年的养老金上涨这是一个法定的事儿。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把这个事固定下来的,根据法律规定,退休老年人的养老金每年必须根据物价情况,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换句话讲,如果这一年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货膨胀严重,以往的退休金已经不足以支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了,那么我们还得把涨幅提高一些,所以以后每一年我们的养老金都会上涨,这个事是定下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家发现没有,每一年虽然我们都在上涨,但是这个涨幅确实是慢慢减少了。
我们养老金的每年上调到今年大概已经有十七八年快20年了,最初那几年每一年的上涨幅度都是非常大、非常惊人的,大概有连续五六年,我记得每一年的养老金比去年都有了10%以上的上涨。什么意思?去年好比说你开1000,今年你就能开1100,明年你就能开1210,后年你有可能会开到接近1400。所以很多老年人也有这个感觉可能10多年前我刚退休的时候我退休金才1000多块钱,现在已经突破3000大关了。
确实我们有一度养老金上涨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这两年以来,虽然养老金还在持续上涨,但是这个涨幅已经收窄了,像今年是4%,去年是4.5%,前两年也无非就是5%上下。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养老金的涨幅跟物价水平相关,跟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态有关。咱们就说物价整个2021年我国的CPI指数还不到1%,也就是说当美国那面大通胀,万物皆长之时,我国的物价维持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不像前些年咱们动辄抱怨说鸡蛋价格太高,猪肉价格太高,什么大蒜价格都很高,这些年来大家感觉到没有物价比较平稳,所以我们养老金涨幅没有那么高。
而另一方面这跟我国经济宏观成长有关,倒退20年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咱们的整体经济总量不是那么大,所以我们每年是超高速发展两位数增长。后来随着我们经济体量的不断做大,咱们的增长率是下来的,前些年还有保8,后来又说保6,其实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量而言,每年个位数的成长已经非常吓人了,可能我们一年的GDP增量就大概是一个小型发达国家的GDP总量。
随着我们的经济总量的不断做大,我们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恢复到以往的两位数,实在是太吓人了。而且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最近已经慢慢进入到了一个低利率时代,倒退3年5年各种P2P特别火的时候,你去存钱低于10%你都觉得不合算,有很多人就爱去存12%甚至18%年化回报的存款,当然后来他们本金被人骗了,而今天你再到银行去存款看看,一年期的定期原来2%的没有所谓的银行理财,也就敢跟你喊个4% 4.5%,定期存款你想拿到超过3.5%,那都很难了,是的,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低利息时代,而且央行为了**经济还在不断降息,这说明我们的整体经济会慢慢进入到一个稳步增长,而不是超快速增长的时代。
所以我们倒是可以预计未来5年每一年我们的养老金也会不断的调整,但是这个涨幅确实很难达到两位数,很难像10多年之前了。但是反过来讲这也说明我们的经济慢慢变得越来越稳定了,养老金涨的不那么多,但与此同时只要我们保证物价也不要快速上涨,那么很显然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也是一个好事。这总好过养老金涨了100块钱但物价涨了两三成要好的多,我们现在恐怕要解决的还不是养老金如何上涨的问题。
像很多老年朋友的意见啊,就是感觉到养老金有点不均的问题,有的人养老金现在已经达到了5000、8000,而有的人养老金恐怕现在还是2000、3000的低数,广大农民朋友养老金更是低的可怜。所以有些老年朋友就有意见,说你看如果我们都按平均数上涨都涨4%的话,我3000块钱只能涨120,而那些开8000块钱的人家能涨320,虽然大家上涨的比例是一样的,甚至高养老金者它的比例还要低一点。但是从绝对数上讲,人家要涨的还是多很多。
所以前些年才有人建议,是不是以后养老金超过5000以上的人就别上涨了,或者说上涨这个幅度尽量小一点,而把更多的利好给予养老金比较低的朋友们。那么您今年养老金上涨多少了呢?
拓展知识:
明年起退休金将大幅上涨
相信退休人员对2021年养老金的上涨幅度早就翘首以盼了吧。
4月16日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2021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21年1月1日起,为2020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0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5%。
在通知里要求各地要尽快的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把需要补发的养老金尽早发到退休人员的手里。
按照往年的惯例,从五月份后,各地区就会出台各自的养老金调整具体方案,一般都会按照三种调整方式相结合,一方面体现养老金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另一方面也照顾老人和落后地区,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顾名思义,就是设定一个金额,所有人都上涨这个金额,这个调整方式面向所有退休老人。
比如2020年山东省定额调整为52元,贵州是50元,重庆是42元。
挂钩调整主要是与养老水平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挂钩,充分体现养老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这也是保证养老保险缴费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比如2020年江苏省养老金挂钩调整:首先是与缴费的年限挂钩,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在15年或者15年以下的部分退休人群,调整方式为,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月每人增加2元;缴费年限在15年到25年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人每月增加3元,缴费年限满25年的,每人每月增发5元!
从这一点足以说明,缴费年限越高,到手的养老金会高很多!
另一方面就是与养老金水平挂钩,养老金增加1.4%。
倾斜调整主要照顾弱势群体,针对的是边远地区和高龄老人,更加体现公平的原则。
比如2020年北京地区,倾斜调整主要针对高龄退休老人,65周岁到69周岁退休人员每月增加45元,70至74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55元;75至79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65元;8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再增加75元。
而且对于65周岁以上,缴费年限满30年的,每月再增加5块钱。
北京的倾斜调整年龄是65周岁,大部分地区是70周岁。
今年的养老金涨幅虽然与前几年相比有所降低,但仍旧比较大,按照往年的惯例,大部分地区都会在7月、8月将养老金补发到位,调整方式仍然会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进行。
另外今年企业退休人员涨幅基本上仍会高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幅,这也是缩小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的体现。
关于养老金调整,欢迎留言交流!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20251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