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举例)
前沿拓展:
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
20%税率 无速算扣除数30%税率 速算扣除数20000×(30%-20%)=200040%税率 速算扣除数2000+50000×(40右他七距女发口五诉针觉%-30%)=7000
工资个人所得税计算怎么算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按照国家规定,当我们的工资收入达到3500以上就要征收个人所得税,那么工资个人所得税计算怎么算?
工资是工钱的一种类型,工资即员工的薪资,工资可以分为底薪、佣金及额外津贴等。
工资定义
工资是指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在**,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保护费;(3)福利费;(4)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计划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法定最少数额的工资叫最低工资,工资也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奖励工资等各种划分。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正确叫法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或者免征额)是指国家为了完善税收体制,更好的进行税制改革,而制定的税收制度。2011年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拟调至3500元。2011年6月中旬,调查显示,48%的网民要求修改个税免征额。2011年6月30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并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2011年7月初,国家**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佐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工资个人所得税计算
1、月工资未超过3500元(包含3500元)是不用交税的。这里所说的月工资是指扣除了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后的金额。
2、月工资超过3500元,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至45%,分七个阶段计税。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350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举个例子来说,A本月工资为2400元,未超过3500元,不用纳税。B本月工资为6000元,那么他应该纳税145元。
有法律问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咨询专业律师↓↓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拓展知识:
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
个人所得税计算举例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下面是我分享的个人所得税计算举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所得税计算举例
假如小吴在2019年1月份应发工资为8000元,假设他需要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1000元,在没有专项附加扣除的前提下,他的`实发工资是多少呢?
1、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前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通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元,适用税率3%,速算扣除数为0。
2、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可以计算得出,应缴税款60元。
3、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各类保险-缴税=8000-1000-60=6940元。
注:个税缴费税率(速算扣除数)
1、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0元:
税率:3%;速算扣除数(元):0
2、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000元至12000元:
税率:10%;速算扣除数(元):210
3、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
税率:20%;速算扣除数(元):1410
4、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
税率:25%;速算扣除数(元):2660
5、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
税率:30%;速算扣除数(元):4410
6、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
税率:35%;速算扣除数(元):7160
7、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0000元:
税率:45%;速算扣除数(元):15160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收入金额 – 各项社会保险费 – 起征点(3500元)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说明:如果计算的是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则个税起征点应设为4800元。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计算方法
征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的规定,同时将个人所得税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20151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