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奖个税计算方式(2022年1月发放2021年年终奖怎么计算个税)
前沿拓展:
2022年终奖个税计算方式
年终奖和当月工资分别计税。工资就不说了,起征点3500,照对应税率计算。年终奖每个人的金额除以12个月,得出来的金额去对应税率,之后用年终奖金额乘以税率计算出年终奖的纳税额。具体税率及速算扣正呀破笔调掌怕除数去网上搜一下,很好找
需要说明的是,年终奖单独计税的方式每人每年只能使用一次。如果你们单位本年之前考跟已经使用过此种计税方法了,就不能这么算了,需要把年终奖和当月工资合并计税。另外,鉴于一年只能用一次,建议你把此种方法用在一年中发放的除了工资以外其他收入项目金额最多的那一次,而不一定非要用在本次年终奖。比如你的年终奖是5000,但是预计6月份的时候会拿到一笔10000元的奖金,那么建议你本月将年终奖和工资合并计税,6月的时候10000元再拿出来单独计税
网友小罗提问:“我在一家公司工作1年多了,每个月工资是6800元,前两天查了一下自己的社保缴费基数,是8000多元,比我的工资要高很多,这是为什么?社保缴费基数不是根据我每个月的工资来确定的么?”
吴老师解答:
社保缴费基数的确定与工资收入有关,但并不是简单地与当前月工资划等号。
根据相关规定,当年度个人社保缴费基数应按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确定。
按照本市现行规定,一个缴费年度是从当年7月至次年6月。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对应的是上一自然年,即上年的1月至12月期间,单位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工资总额,平均到每个月的金额。对上年工作不满一年的职工,按照工资总额除以实际工作月数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年度职工个人的工资总额÷实际月数(≤12)。
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是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等个人应缴纳部分。
举个例子:小罗2021年全年应发工资为:1月至12月工资7000元/月,12月年终奖金12000元。那么小罗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为:(7000元×12+12000元)÷12月=8000元/月。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社保缴费基数有上、下限。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本市当年公布的缴费基数下限的,根据基数下限缴费;高于缴费基数上限的,高出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
2022上海落户政策社保基数新规定
7月5日,上海人社局公布了本市2022年度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具体数据为本市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调整为34188元/月,下限为6520元/月。
按照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应核定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本市2021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396元/月。
按此计算,2022年7月1日起,本市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调整为34188元/月。社保缴费基数下限应为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
考虑到本轮**肺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减轻企业负担,本市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按照2020年、2021年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算术平均值的60%确定,自2022年7月1日起调整为6520元/月。
2021上海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1396元/月
2022(7月开始)上海平均社保缴费基数:11396元/月(落户仍维持现有基数标准10338元作为参考水平)
2022上海社保缴费基数上限:34188元/月
2022上海社保缴费基数下限:6520元/月
居转户中,社保和个税的缴纳要符合“市场化评价标准”是怎么一个标准?
根据现行落户政策要求,居住证持有期间需要按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倍、1.3倍、2倍、3倍基数缴纳社保才算是符合市场化标准。
社保缴纳的具体倍数需要根据申请人自己选择的居转户落户通道来确定。
不同的落户方式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具体如下:
1.中级职称,前三年达到平均,近4年36个月及申报当月满足1.3倍以上社保基数;
2.7年2倍社保基数,前三年达到平均,近4年36个月及申报当月满足2倍社保基数;
3.5年3倍社保基数,第一年达到平均,近4年36个月及申报当月满足3倍社保基数。
上海落户政策对社保个税是有最低标准的。最低社保、个税的人肯定是不符合的。下图是历年上海社保基数,可自行计算是否符合每年的基数要求。
更多落户上海方面疑问,欢迎关注“吴清在上海”公众号。帮您解决上海落户、学历提升、职称、教育升学等方面疑难问题。
拓展知识:
2022年终奖个税计算方式
年终奖个税2022年怎么算
年终奖个税2022年怎么算,年终奖将在2022年1月1日起,并入综合所得计税,这是强制的,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高收入人群可能缴纳更多的个税,年终奖个税2022年怎么算。
年终奖个税2022年怎么算1
自2022年1月1日起,年终奖要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而不是再像目前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再按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国家**曾于2018年12月发布《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简称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 ×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当然,根据该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可以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其实,这是我国进行个税改革后的一个过渡性政策,为期三年,到今年底期满。
也就是说从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均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也意味着,如果今年年底前取得的年终奖,还可以在两种计税方式中任选其一,即单独计税和合并计税。但如果明年1月份再取得年终奖,即便这部分奖金是属于2021年的奖励,也只能按照合并计税一种方式缴税了。
此外,根据之前的规定,单位发给个人用于预防新型冠状**感染的肺炎的药品、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等实物(不包括现金),不计入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规定也将于今年年底到期。
年终奖个税2022年怎么算2
自2022年1月1日起,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来计税,有人拿到的年终奖可能会少了,也有人到手的年终奖会变多。
为什么年终奖要并入综合所得?
过去的税法是工资按月交税,年终奖按年交税。因为年终奖也并入工资按月交税,会有一个月的税特别高,这样就不公平了。
自2019年1月1日新税法实施,我们的工资执行“年度汇算清缴制”,虽然个税还是按月缴纳,但是实际的缴税额是按年度来计算的,缴少了补缴,缴多了退税。
这样一来工资和年终奖都是按年计税,所以年终奖就没有必要再单独计税了。
另外,这不是新政策。其实这项制度,自2019年新税法实施时,就写进去了。只是当时考虑各种历史因素,对“年终奖”设了一个3年的过渡期,现在到期了。
2021年的年终奖算2021年,还是2022年?
按照实际取得年终奖的日期来计税!
如果公司在12月份发了年终奖,按2021年政策,年终奖单独计税。如果公司在2022年1月份发年终奖,按2022年政策,年终奖要综合计税。
公司如果提前发年终奖,就可以单独计税吗?
不一定!年终奖单独计税,一年只能享受一次。我相信大部分人2020年的年终奖是在2021年发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享受过一次了,所以就算提前发年终奖,也还是要并入综合所得。
年终奖是单独计税划算,还是综合计税划算?
年终奖单独计税方法
年终奖综合计算方法
对于高收入人群,单独计税划算。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综合计税划算,而且到手的年终奖可能还会变多。
举个例子:老王月薪6000元,五险一金每月负担500元,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所以每月的专项附加扣除有3000元。老王的年终奖有36000元。此外,无其它收入。
很显然,实行综合计税后,老王的个税交少了,到手的钱变多了。之所以会这样,只要是因为老王的工资收入不高,还有很多免征税额度。年终奖并进来,正好把这些额度用掉了,所以交的.税就少了。
如果是高收入人群,本来免征额度就不够用。加上年终奖,可能会让自己的税率提升一档,缴纳更多的个税。
年终奖将在2022年1月1日起,并入综合所得计税,这是强制的,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
全年应纳税额所得额≤0元,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更节税;
0元≤全年应纳税额所得额≤36000元,两种方式交的个税一样多;
36000元≤全年应纳税额所得额,将交更多的个税。
年终奖个税2022年怎么算3
按照年终奖缴纳个税算法,年终奖在到达计税临界点时,会出现“宁可少千元不要超1元”的情况,因此需要合理个人所得税管理。在新的税率表下,此前的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管理区间也将会有所调整,具体有6大个人所得税管理区间,如下:
14万年终奖个税省2万
根据年终奖个税新旧对比,测算出减税幅度。
假设每月的平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元,单纯计算年终奖个税的问题。
测算,有2个区间的年终奖个税减税幅度很大,分别是1.8万到3.6万,减税幅度近70%。年终奖3万,按照老方法需要缴纳2895元个税,新的个税方法只需要缴纳900万,减少1995元或69%。
另一个是10.8万到14.4万,减税幅度近60%。年终奖14万,过去缴纳方法需要33995元,新的个税缴纳方法只要13790元,减少了20205万,减少幅度接近60%。
第三个减**度较大的是5.4万到10.8万,减税幅度近50%,10万年终奖减税近1万。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20151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