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法)
前沿拓展:
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
1.工资、薪金所得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的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4.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下)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 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x(1-2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收入不超过20000元的,税率20%,速算扣除数为0; 收入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税率30%,速算扣除数为2000元; 收入超过50000元的部分,税率40%,速算扣除数为7000元. 5.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1-30%)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1-30%)”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2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个人所得额=每次所得收入×20%
今天和朋友一起讨论劳务收入扣缴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单次的计算方法能看懂,但是年终汇缴清算的时候就看不懂了。查看了相关文件内容,解释如下:
年度汇算指的是年度终了后,纳税人汇总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综合所得的全年收入额,减去全年的费用和扣除,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综合所得年度税率表,计算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再减去年度内已经预缴的税款,向税务机关办理年度纳税申报并结清应退或应补税款的过程。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应退或应补税额=[(综合所得收入额-6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已预缴税额
大白话的解释就是因为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的税率都不一致,比如工资薪金是3%-45%,劳务报酬是20%、30%、40%,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是20%,但这四种所得都要并入综合所得,一起按年算总账,适用相同的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这样就会导致你可能预扣预缴阶段交多了,你就退税;交少了,你就补税;交得不多不少刚刚好,那就不用汇算了;二是你可以享受的一些扣除在预扣预缴阶段没有充分享受,比如大病医疗支出,或者符合条件的公益捐赠支出,在年度汇算阶段把信息补充完善,很可能实现退税;或者你在预扣预缴阶段享受了不符合条件的扣除,在年度汇算时更正,也可能需要补税。
拓展知识:
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
01
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做出了第七次大修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公式是个人应纳税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税率是分级的,纳税所得额越高,税率也就越高。应纳税所得额=综合所得收入-起征点额(5000元)-专享附加扣除金额。专享附加扣除金额:包括社保以及公积金,教育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租房支出等。
02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但是并不是每位居民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有一个起征点,没有达到起征点的居民是可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按照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计算,比如,我们在11月份的工资收入为10000元,没有其他收入,个人社保以及住房公积金每个月需要缴纳2000元,那么我们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10000-5000-2000=3000元,3000元对应的税率为3%,个人所得税就是3000*3%=90元,也就是说我们一个月缴纳90元就可以了,按照之前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345元,相比较少了265元个人所得税。
03
征税对象
1、法定对象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境内居住而从**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2、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就其在**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3、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从**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04
征税内容分别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经常性的,属于各种机遇性所得。
个人所得税怎么计算例子
1、缴纳社保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低于5000元,无需缴纳个税;
2、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在0-3000元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0;
3、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在3000元-12000元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210;
4、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在12000元-25000元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1410;
5、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在25000元-35000元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2660;
6、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在35000元-55000元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4410;
7、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在55000元-80000元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7160;
8、缴纳社保后,大于5000元的部分,个税区间大于80000元税率为45%,速算扣除数15160。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cen.cn/2022112349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