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出口退税的免抵额和退税额)
前沿拓展:
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一.增值税的免抵退会计处理方法: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两年多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笔者现将“免、抵、退”税计算方法简介如下并举例说明。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
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2003年1-3月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一月份,期初增值税留抵5万元,购进原材料等货物5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销售额3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币1200万元。
①外购原材料、备件、能耗等,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5850000
②产品外销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1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00
③内销产品,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0
④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0×(17%-13%)=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80000
⑤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51-(85-48)-5=9(万元)>0,仍应交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14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40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贷方余额为90000元。
2、二月份,外购原材料、燃料等支付价款85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44.5万元;内销货物取得不含税销售额300万元;出口销售货物取得销售额500万元。
①采购原料、出口及内销的会计分录与1月份类似,不再赘述。
②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500×(17%-13%)=2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0000
③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300×17%-(144.5-20)=-73.5(万元)
④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500×13%=65(万元)<73.5(万元),可全部申请退税
⑤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65万元
免抵税额=0
期末留抵税额=73.5-65=8.5(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6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50000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85000
3、三月份,免税进口料件一批,支付国外买价300万元、运抵我国海关前的运输费用、保管费和装卸费用50万元,该料件进口关税税率20%,料件已验收入库;出口货物销售取得销售额600万元;本月无内销。
①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300+50)×(1+20%)=420(万元)
借:原材料 420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关税 700000
②出口的会计分录与前2个月类似,不再赘述。
③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420×(17%-13%)=16.8(万元)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0×(17%-13%)-16.8=7.2(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72000
④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0-(0-7.2)-8.5=-1.3(万元)
⑤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420×13%=54.6(万元)
免抵退税额=600×13%-54.6=23.4(万元)
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1.3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23.4-1.3=22.1(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13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2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34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通过实务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中,计算“当期免抵税额”主要是为了账务处理的需要。因为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
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免抵税额即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的数额,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在财务处理时将无法平衡
按照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货物(包括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境外投资等视同出口货物行为)、对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实行免征和退还增值税政策。上述出口货物,如果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如果属于购进出口的货物,退还前一环节对其已征的消费税。
问:我们是一家自行车生产企业,准备于2021年12月将自产产品出口到东南亚。请问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程序的要求是什么?
答:你企业应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退(免)税凭证及相关电子信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税。如你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申报,可在收齐退(免)税凭证及相关电子信息后,再行申报办理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税。
问:我们是一家新办的外贸企业,请问如何办理出口退(免)税备案?
答: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应于首次申报出口退(免)税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下资料,办理出口退(免)税备案手续:
1.内容填**实、完整的《出口退(免)税备案表》,其中“退税开户银行账号”须从向税务机关报告的银行账号中选择一个填报;
2.未办理备案登记发生委托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提供委托**出口协议;
3.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问:我公司现有一批货物出口用于对外援助,请问在办理增值税出口退(免)税时,除了提交正常的单证之外,还需要提供什么特殊资料吗?
答:你公司出口用于对外援助的货物,在办理出口退税时,除应提供正常增值税出口退(免)税所需单证外,无需提供其他特殊资料。
问:我们公司是出口企业,在境外承接了一个工程,需要在国内采购一批货物出口到工程所在地,请问我们的出口货物适用出口退(免)税吗?如果适用,在办理出口退(免)税时,除了提交正常的单证之外,还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吗?
答:出口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出口货物视同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退(免)税政策。
在办理出口退税时,除了提交正常的单证之外,还应提供对外承包工程合同;如属于分包单位的,申请退(免)税时须补充提供分包合同(协议)。
问:我们公司是一家生产企业,打算以自产货物出资的形式与其他外国投资者一起在境外设立一家公司,我们出口的货物可以享受增值税免抵退税政策吗?
答:可以享受增值税免抵退税政策。即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相应的进项税额抵减应纳增值税额(不包括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的应纳增值税额),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还。
问:我公司现有一批货物出口用于境外投资,请问在办理出口退(免)税时,除了提交正常的单证之外,还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吗?
答:用于境外投资的出口货物,在办理出口退(免)税时,除了提交正常的单证之外,还应提供**及其授权单位批准其在境外投资的文件副本。
问:我公司现有一批使用过的生产设备,该设备按照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因此我公司此前并未计算抵扣该设备进项税额。现将该设备用于境外投资,请问可以申请办理出口退(免)税吗?
答:可以申请办理出口退(免)税。该设备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依据,按下列公式确定:
退(免)税计税依据=增值税专用**上的金额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注明的完税价格×已使用过的设备固定资产净值÷已使用过的设备原值;
已使用过的设备固定资产净值=已使用过的设备原值-已使用过的设备已提累计折旧。
问:我们是融资租赁出租企业,请问融资租赁出口货物的退(免)税申报期限和提供资料的要求是什么?
答: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在融资租赁货物报关出口之日或收取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首笔租金开具**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退(免)税凭证及相关电子信息,向主管税务局办理融资租赁货物增值税、消费税退税申报。如你公司无法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出口退(免)税,可在收齐退(免)税凭证及相关电子信息后,再行申报办理出口退(免)税。
融资租赁出租方申报融资租赁货物退税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1.融资租赁出口货物的,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2.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提供向海洋工程结构物承租人收取首笔租金时开具的**;
3.购进融资租赁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抵扣联)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纳书。融资租赁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货物的,还应提供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或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
4.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期在5年(含)以上的融资租赁合同(有法律效力的中文版);
5.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提供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收货清单;
6.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摘自《“走出去”税收指引》
拓展知识:
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一般来说,企业申请出口退税,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新的进出口企业。申请出口退税申报,此类企业必须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出口退税登记确认,并开立出口退税银行账户;其次,货物出口清关后,企业需要在电子口岸提交单据和数据。
2.外贸企业。外贸企业收回出口原始凭证(出口报关单、核销单、采购**)后,将出口退税录入申报系统进行网上预申报。预审成功后,将正式申报出口退税。正式申报数据传输后,企业将纸质出口凭证(报关单、采购**、出口**)装订后提交税务机关申报,取得退税部门签署的受理单正式申报,即完成出口退税手续。
出口退税金额怎么算?
关于出口退税金额的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1、出口企业将出口货物单独设置存货账户和销售记录,根据采购增值税**所列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计算。
采用加权平均核算存货和销售的企业,也可以根据不同税率的货物计算退税金额。公式是:
退税金额=出口货物数量×加权平均采购价格×税率
2.出口企业兼营国内销售和出口业务,其出口货物不能单独核算的,应当先计算国内销售货物的销项税额,并扣除当期进项税额
此后,出口货物的退税金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1)销售额×税率≥未抵扣进项税额
退税金额=尚未扣除的进项税额
(2)销售额×税率
退税金额=销售额×税率
下期抵扣的进项税额=本期未抵扣的进项税额-退税金额
上述公式中的销售额是指根据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和外汇牌价计算的**币金额;税率是指退还货物的税率。
申诉已通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出口退税计算有以下两种:
1、出口货物的缴税率与退税率一致时,应退税额=购进货物的进项金额*出口退税率=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2、出口货物的缴税率与退税率不一致时,应退税额=购进货物的进项金额*出口退税率=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不予退税的税额。出口退税指的就是在国际的往来贸易之间,对本国报关出口的货物进行已缴纳税金的退还,也就是原本在**各生产制造过程和运转阶段,按照相关税法要求缴纳的消费税以及增值税,在将这些商品进行出口的时候会对其免税并且还会退回原本已经缴纳的税款。出口退税特点1、收益退付个人行为:税款是国家为符合社会公共性必需,依照法律法规,参加国民生产总值中剩余产品分派的一种方式;2、调整功能的单一性:**对出口货物推行退(免)税,借以使公司的出口货物以未税的价格参加国际性市场需求;3、间接税范围内的一种惯例: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间接税规章制度,尽管其详细的间接税政策不尽相同,但就间接税规章制度中对出口货物推行“零税率”来讲,世界各国全是一致的。
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怎么计算
出口退税计算公式:
1、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2、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3、计算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4、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应纳税额为零或正数时,即:没有留抵税额,当期应退税额为零;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全部作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资料扩展:
出口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对我国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即出口环节免税且退还以前纳税环节的已纳税款。
出口退税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免、退”税;二是“免”税;三是“免、抵、退”税。免税就是不缴税,实际**作中不需要计算,需要理解和计算的,只有退税,这也是我们把出口货物退(免)税简称为出口退税的原因。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12349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