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简介(鲁迅故居简介英文并翻译)
前沿拓展:
来源:**网-**日报海外版
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我怀着敬佩之情,参观位于上海市山阴路上的鲁迅故居。
上中学时,我曾囫囵吞枣地读着《鲁迅全集》,并模仿先生的文法,在作文里写着半文半白的句子。老师不但没有训斥我矫揉造作,反而鼓励我继续思考。我翻开《野草》,“这样的战士”高举投枪,屹立在我眼前。上大学后,去年因**隔离在家,我带着孤独与困惑重读《野草》,原来“这样的战士”不是天生的战士,而是于绝望中苦寻希望,一次次将投枪高举。我备受鼓舞,把《野草》改写成歌曲,发到年轻人喜欢的视频社区哔哩哔哩上,很多人喜欢听,我们还一起交流阅读鲁迅作品的收获。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也在哔哩哔哩上讲述鲁迅,他在视频中说“鲁迅活在当代**,就活在我们的身边。这次,我想和年轻人共读鲁迅。”
我想,是时候再去“看看”鲁迅先生了。我骑上单车,从热闹的街市拐进幽静的巷子,雨水把灰墙洗得更灰,把绿树洗得更绿。我走进鲁迅故居,这是他在上海的最后居所,底层是客厅和餐厅,鲁迅先生在门口放着瞿秋白曾用的书桌作为纪念,衣柜上摆着学生送的画,家具装修都很简单。讲解员说,鲁迅先生不拘小节,餐桌上常放着自己的草稿来擦桌子。
顺着狭窄的楼梯走上二楼,这是卧室兼书房。窗边是一张书桌,墙边靠着一架铁床。先生在房间完成了不拘一格的**集《故事新编》,不倦地编写了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我想象着鲁迅先生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生活,想象着他写累了便上床小睡,睡醒了又继续奋笔疾书的场景,我想象着先生望着窗外,思想却穿过栅栏,穿过屋前的小天井,穿过山阴路上车水马龙的街道,随着翻译的《**魂灵》穿越国境,随着《故事新编》穿越历史。
我想到在**里自己曾在封闭的房间里读《野草》,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振奋。原来先生的思想穿过了时间,带给我慰藉与指引。我根据自己点滴的理解,拾其字句,编成歌谣,让它穿过麦克风和网络,带给更多人。我突然在这房间里感到勃勃生机。
三楼是客房以及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卧室。先生在这最明亮的卧室里陪孩子玩耍,在隐蔽的客房掩护过共产**人。楼梯似乎还能向上,但没有开放,想必通向屋顶,也许先生曾登上这里晒过太阳。
离开故居,我又来到不远处的鲁迅纪念馆,欣赏先生的手稿。“喜欢就拍照,这都是最近140周年活动才展出的。”展厅的保安大哥如数家珍,“你看这个《故事新编》,保存得最好……”
离开展厅时,我看到墙上印着纪念诗。“有的人**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我回到家,又拿起鲁迅的著作读起来。
拓展知识:
鲁迅故居简介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他J时候小常来玩耍嬉戏,可以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可以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
百草园连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同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但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长着当年周家种过的蔬菜。其中西边一堵不高的泥墙是原物。墙外当年是邻居梁家的园地,后来连同周家等户的地产一起被朱姓买进,构筑假山,营造堂榭,辟为花园。如今已成为纪念馆的组成部分,供参观者游览和休息。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鲁迅7岁起在周家新台门里从几个远房叔祖读书,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 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书屋”匾额和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匾额和抱对都是清末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书房中间的方桌、木椅为当时塾师授业所用,桌椅的两旁各有一只茶几和两条木椅,这是塾师招待客人歇坐用的。窗前壁下摆着**张参差不齐的桌椅,当时都是学生自备的。鲁迅后来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的批评,就刻下这个“早”字自勉。
塾师寿怀鉴,字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少年鲁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勤勉,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塾师的赞扬,而且利用课余时间,广泛猎涉富有反抗精神和爱国思想的野史笔记以及古典文学作品。这段学习生活为他以后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课桂树和一棵腊梅树。桂树是解放后补栽的,而腊梅树已有一百来年的寿命了。当年,鲁迅和他的同学有时背着老师画画,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有时也溜到这里嬉戏玩耍。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所以三味书屋的文物保存较为完好,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上是当年的面貌。
鲁迅故居简介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曾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并经常去内山书店,也多次去过虹口公园,甚至在鲁迅逝世时就有人想过,要把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因此,后来将鲁迅的墓从万国公墓迁到了虹口公园内,1956年10月,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园内一座江南民房风格的鲁迅纪念馆建成,并于1988年,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故居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房,为一代文化巨匠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在这里,鲁迅从事了大量创作,翻译、编辑工作、还组织了“**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左联”活动,屋内现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
地址:山阴路132弄9号
可达公交线路有:18、21、47、51、52、70、79、97、100、101、134、139、217、222、939、502、942、508、937、529、531、537、541、552、579、592、597、828、848、853、854、863、875、游10路、机场四线、虹川专线。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 ( 1742 ~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今鲁迅路208号),在鲁迅纪念馆的西侧。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他生于1881年9月25日,卒于1936年。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鲁迅故居这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一切陈设均按当时实际情况原样成列。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家里的客厅(通常用来吃饭和会客的)、卧室、厨房、菜园(百草园)等。
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就是当年鲁迅的。书屋后有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课余游玩之处。
鲁迅故居简介
只找到了这么多~~
鲁迅故居
保护单位级别: 市级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11849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