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鲁艺到**音乐学院(从延安鲁艺到**音乐学院怎么坐车)
前沿拓展:
中戏校园一景
今年是**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作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继承者之一,**戏剧学院继承光荣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秉持为民族复兴服务、为建设新**服务、为**服务的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的**以来,中戏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中砥砺从艺初心,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从延安鲁艺走来
1938年4月10日,**共产**在陕西延安创办了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9年5月10日,**同志为鲁艺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明确了鲁艺的发展方向。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同志鲜明地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导向,指出“**”与“**生活”在文艺创作中的核心位置,强调更有效地发挥文艺特定的战斗功能的创作原则。当时,出席会议的百余人里,有40余位是鲁艺的教职员工。
1944年5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成为延安大学的一个学院。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年9月,根据**的战略部署,鲁艺师生率先组成多个文艺工作团,分赴东北、华北、晋冀鲁豫开展工作。从延安迁离的大部分鲁艺师生,先后并入东北大学文艺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方大学文艺学院和华北大学三部;留守延安的鲁艺人员,则陆续分配到延安大学、****校文艺工作室和**管弦乐团。至此,鲁艺在**的领导下,光荣地完成了在延安的历史使命。
在1938—1944年的办学过程中,鲁艺共开办了四届文学系,五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及其他班、科等,累计培养了685名符合抗战需要的各层次文学艺术工作骨干,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等经典文艺作品,在木刻版画、新年画、鲁艺秧歌方面产生了一大批经典之作。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根据艺术界代表们的倡议,**决定成立戏剧、美术、音乐高等院校。1949年10月,经**批准,国立戏剧学院正式开始筹备成立。同年12月16日,政务院正式任命欧阳予倩为院长,曹禺、张庚为副院长。据记载,在一份当时呈报给欧阳予倩的《干部名册》中,骨干力量大多出自鲁艺。
在筹委会的领导下,华北大学三部的戏剧老师、部分音乐美术教员和行政人员,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华北大学三部的师生,连同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这些被鲁艺培育的艺术家们以及在国统区和**的一批艺术家和知名人士,从五湖四海汇聚在北京,共同为组建赓续鲁艺传统的新**高等戏剧院校献计献策。
1949年11月,**主席题写的“国立戏剧学院”校名,以及**与中戏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往来信件剪影。
学院筹备完成后,1949年11月2日,欧阳予倩写信给**,请他为学院“写块招牌”。**接到欧阳予倩的来信后,马上就题写了院名,叫工作人员转交给欧阳予倩。拆开**的回信,欧阳予倩见到两张信纸,一张上写着“照写如另纸。** 十一月四日”,另一张则写了好几条“国立戏剧学院”的字样,这显然是供欧阳予倩挑选的。想到主席于百忙之中抽时间写下这些珍贵字样,欧阳予倩感受到一种莫大的鼓舞。
1950年4月2日,新**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戏剧学院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标志着我国戏剧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纪元。
立德树人,培养戏剧影视艺术人才
在70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一代代中戏人继承鲁艺红色基因,不断开拓进取,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影视艺术人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戏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戏剧影视文化事业的中坚骨干,分布在海内外的各大院校、剧院团及科研机构,担任着教学、创作、科研等领域里的重要角色。他们身处**戏剧影视前沿,为**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彰显了中戏作为**戏剧影视教育高校的顶尖水准。
同时,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繁荣,中戏也部分承担了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的重任。比如自1958年冬开始首次招生的新疆民族班,至今仍在开办,持续为新疆定向培养戏剧艺术人才。民族班的学生毕业回到当地后,大部分都成了当地文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纵观海内外,有许多中戏人的名字闪耀在**乃至世界的戏剧、影视、美术和曲艺界,如:“七一勋章”获得者、著名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蓝天野,94岁高龄还在演戏、导戏,曾出演70余部话剧,执导十几部剧目,荣获**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新**第一代电影女演员田华,曾因扮演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而被观众熟知,迄今出演近40部电影,荣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此外,还有著名戏剧理论家祝肇年、谭霈生、丁扬忠;著名剧作家杨利民、黄维若、何冀平等;著名戏剧导演徐晓钟、林兆华、陈薪伊、王晓鹰、任鸣、查明哲、孟京辉、田沁鑫;著名电影导演杨亚洲、张扬、刁亦男、蔡尚君等;著名演员于蓝、王铁成、鲍国安、姜文、巩俐、李保田、陈宝国、陈道明、徐帆、刘敏涛、谭凯、章子怡、胡军、孙红雷、陈建斌、段奕宏、袁泉、刘烨、朱媛媛、马丽、易烊千玺等;舞台美术家刘杏林、高广健、苗培如等;相声创作和表演人才贾玲、潘斌龙、贾旭明、梁超、李鸣宇等……在百花、金鸡、金鹰、金狮等奖项获得者中,中戏校友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956年上演的高尔基名剧《小市民》剧照:蓝天野饰演尼尔,田华饰演波丽雅。
中戏人始终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坚持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主流意识与观念价值,引领社会主流文化,讴歌英雄人物,展现时代精神,创作了许多主旋律文艺作品。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演出了音乐剧《家》、话剧《桃花扇》《立秋》、京剧《穆桂英》等;深刻领会“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艺”,创作演出了话剧《樱桃园》《三姊妹》《青鸟》《萨勒姆的女巫》等;在2019年新**成立70周年之际,多位中戏校友参与创作并演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2021年建**百年的重要时刻,创作演出了原创话剧《青春之歌》《走过天涯还有路》、原创音乐剧《八女投江》等等。
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中戏一如既往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艺德高尚、热爱生活、热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精英人才,自信地传播中华文化艺术,为**文艺事业赢得世界声誉。
守正创新,探索建立**演剧体系
中戏是小而精的专业学院型高等院校,传统上以戏剧学为主干学科。建院之初,**话剧的“开山祖”(夏衍先生言)、中戏首任院长欧阳予倩就提出,要从教学和创作两个方面探索**人自己的演剧体系,大力提倡话剧演员训练方法向**传统戏曲学习,以实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理想。为此,学院初创期开办了普通科、本科(话剧系、歌剧系、舞台美术系),并设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管弦乐队等。在1953年开始正规化办学后,又设置了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
**戏剧学院昌平校区的欧阳予倩塑像 视觉**/供图
1954年后,苏联戏剧专家列斯里、库里涅夫、古里耶夫、列普科夫斯卡娅等来**戏剧学院以及当时的**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戏剧学院)讲学,这是第一次由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专家在**现场授课,加上当时我国向苏联“一边倒”,使得学习斯氏表演体系成为**戏剧表演的主流。
然而,由于内容的片面性、戏剧观念和方法的封闭性、表演实践的滞后性等因素,斯氏体系与**本土戏剧文化和**文化现实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就此问题,欧阳予倩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在**舞台上表现****,不能脱离**戏剧艺术的传统,必须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
2019年4月19日,**戏剧学院近千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拍千人快闪,合唱《我爱你,**》。吴国庆/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戏在欧阳予倩、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发起并实践的现代话剧探索道路上,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确立了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向表现美学拓展的创作理念。时任院长徐晓钟等在坚持斯氏体系现实主义原则的同时,发扬**传统艺术特点,融合东西方戏剧艺术元素,把诗意与写意融入导演艺术。其作品《桑树坪纪事》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新时期里程碑式的戏剧作品。这也是中戏人尊重、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一次生动实践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前进的大背景下,中戏始终秉承兼收并蓄、健全完善、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持续优化戏剧的学理逻辑和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学院学科建设逐渐走向规范化,原有的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整合为“戏剧与影视学科”,加上“艺术学理论”学科,拥有两个一级学科、25个本科专业方向,成为世界上戏剧艺术门类相对齐全的专业艺术院校。近年来,学院主体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在专业教学、创作实践等方面,中戏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还拥有了**教科文组织戏剧教育席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中戏将继续传承延安鲁艺的红色基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教学、科研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规划、完善教学理念,探索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学科构成,将学科建设贯通到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全学段全过程,探索建立结构贯通、进程合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风格、**气派的**演剧体系,努力为培养世界一流的艺术人才、创造世界一流的艺术研究和创作成果服务,为国家的戏剧文化战略和艺术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郝戎 **戏剧学院院长
供图:**戏剧学院
来源:《****发布》杂志(实务版)第010期 专题报道栏目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拓展知识:
从延安鲁艺到**音乐学院
很强烈的对比,艺术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10248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