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墓(严复墓碑)
前沿拓展:
馆藏严复著作原版书和严复版权票,难得一见,极具历史价值
N海都记者 赵杨/文 孔瑜/图 通讯员 仓萱
面积不大,却藏有清朝刊行的严复著作原版书,不少是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笔墨不多,却将严复与阳岐的脉络一一呈现。这座位于福州仓山盖山上岐的阳岐严复纪念馆近日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严复纪念馆
严复一生,与阳岐交织在一起
严复是**近代史上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爱国主义者。100多年前,他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旗帜,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他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西学第一”。
严复的一生,与福州仓山阳岐交织在一起。
“他的世界之路,就是从阳岐开启。”据盖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严复出生在福州南台苍霞洲**附近的一个中医世家,9岁回阳岐随五叔严昌奎读书,11岁到福州城随黄宗彝先生读书。清同治六年(1867年),父亲因抢救霍乱病人受传染,不治而亡。家道中落后,14岁的严复不再从师,随祖母搬回阳岐祖居。
为着生计,严复报考福州船政学堂,渐开西学之蒙,五年理论学习,六年航行时间,拓展了视野,对西方和世界增加了了解,思想逐渐成熟。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严复等12名学生成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留洋学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天,严复受中日甲午战败**,致力于译述以警示,开始翻译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论》,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胜”的观点,如一声惊雷唤醒**睡狮。
纪念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阳岐严复纪念馆就位于盖山镇上岐村的阳岐严氏宗祠内。阳岐严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供放严氏历代祖宗牌位,是区级文保单位。
据悉,阳岐严复纪念馆从8月开始建设,10月建成正式向公众开放。纪念馆以严复与阳岐的点滴为主线,讲述了严复的一生,面积虽然只有300平方米左右,但是馆藏的严复译著都是原件,如1902年南洋公学初版的译本《原富》。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通诠》,书上还有一枚**近代最早的严复版权票。
据介绍,这些历经百余年的原件著作,不少都是从严家后人或者收藏家手中获得,如今在市面上已经难觅。
馆藏的唯一复刻件为5.5米长的《瘉壄老人遗墨》,上有严复、陈宝琛、郑孝胥、陈衍等人题词,同时有多位历史名人在一个卷联上留下墨宝,实为罕见,极具历史价值。
据介绍,目前盖山阳岐仍有不少严复的印记。接通上岐村与下岐村的午桥,建于宋朝,距今已有近千年,为福州南郊驿道的重要津口,为少年严复的求学必经之路。
国家级文保单位严复故居,现房屋为严氏祖辈于清初所建,厅堂上原有严复手书的楹联和清廷御赐的匾额。
另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严复墓,最初为安葬其妻王氏而营造,严复病逝后,与王氏合葬于此,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帝师陈宝琛为其撰写《墓志铭》。
编辑 李帅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10248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