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区(成都社区电话查询)
前沿拓展:
封面**见习记者 杨澜 图片来自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十四五”规划后的成都,将如何塑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特色?
7月7日,封面**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获悉,成都“中优”区域将建设“面向公园、春暖花开”的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塑造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并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亮点:公园城市
打造太古里、宽窄巷子等老城天际线
《规划》提到,成都将以以文殊院等 4 个历史文化街区、青羊宫等 11 个历史文化风貌片区、火车北站等 4 个交通枢纽片区、环城生态区等市级重点城市设计片区,统领城市功能要素和空间组织。
严格控制滨水区域、临山区域、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强度和建筑尺度,结合城市特色建设城市标志物,打造城市名片,体现历史脉络和时代魅力也在《规划》之列。
《规划》提出,要塑造“山为屏、轴成脉”的“中轴天际线”,展现城市融于自然的空间格局。同时结合锦城绿道,利用环城生态区打造“两面远山两面城、一环美景绕山丘”的“门户天际线”。
此外,还将结合太古里、宽窄巷子、文殊院以及**,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老城天际线。在重要功能节点使用基于川西灰、成都红、纯净白形成的淡彩色辅助特征色,塑造片区独特的色彩感知;在城市局部区域使用高彩度、低明度的点缀色,丰富城市色彩构成,提升城市活力。
亮点:公园社区
形成100 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
《规划》显示,将着力构建“中优”区域的拥园发展的空间格局,立足生态隔离到城园融合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围绕环城生态公园优化空间组织模式,整体形成11个城园融合片区和100 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实现从“背园发展”到“拥园发展”。
同时,着力形成“三生融合”的功能布局,调减低效生产制造、物流仓储、批发市场等非核心功能,调增居住、旅游服务和新兴产业功能,推进新增住宅和公服用地向环城生态公园两侧集中。着力建设未来美好公园社区,推动人本化、低碳化和智慧化,着力构建社区价值、发展等共同体,打造精准高效的服务场景、有爱包容的文化场景等多个场景。
强化与周边社区藤蔓式的绿廊渗透;凸显在地文化,塑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场景;引领绿色发展方式,提升绿色能源供给水平也是《规划》所强调的内容。
未来,成都将着力构筑**融合的城园形态,实行容积率综合平衡,塑造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和尺度适宜的街区肌理,彰显蜀风雅韵、人文温馨的建筑风貌和科技范、未来感的社区气质。
亮点:碳中和
推动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机生长
以青山农田为本底、绿道江河为经脉,全面构建“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城市新形态,推动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机生长——这边是《规划》所提出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措施。
“坚持以重大支撑性项目为抓手,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形成高品质的生态基底”是前提。
“以高品质生态网络为纽带,统筹布局城市重大公共功能,多层次精准化配置社区公共设施,强化三网融合绿色交通支撑,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品质,建设一批承载城市新人口和新功能的城园融合片区”是举措。
“实施锦江公园两岸空间形态优化提升及子街巷综合提升改造,推进滨水空间“车退人进”,结合绿道、滨水街道建设,有机串联沿线空间资源,盘活街坊里巷,形成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开敞空间体系,营造复合多元的滨水活力场景”是目标。
《规划》内容表明,成都“中优”区域将推动锦江绿道、锦城绿道等区域级绿道建设,通过“绿道+消费”“绿道+体育”“绿道+文化”“绿道+科普”等形式,不断激发生态、文创、研发等新投资需求,探索建立**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生态投入—环境改善—品质提升—价值反哺”的良性循环。
【如果您有**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报料QQ:3386405712】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02648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