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申请破产)

前沿拓展:

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

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西街,比较好的小吃首推钟楼那里的两家肉粽总部店。还有南俊路地税那边的面线糊。经典的泉州特色小吃,值得楼主去尝试一下。
旅游景点如果楼主已知道西湖/开元寺/东湖/闽台缘博物馆,建议您可以去创意产业园看一下。
泉州源和堂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
“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泉州首个以音乐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
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

最后热烈欢迎楼主来到泉州,泉州欢迎你!祝楼主玩得开心快乐!!


近期来,泉州着手整治21个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周边环境,修复、保护与非遗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是泉州着力弘扬闽南文化的举措之一。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全市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今年来泉州开展了评选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建好29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抓好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推进“非遗”数字化工程,开展泉州南音记录二期工程和木偶、梨园等重点“非遗”名录数字化记录。

泉州**、市**历来高度重视闽南文化保护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早在2002年就启动泉州南音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4年,泉州被文化部、**确定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2007年6月文化部公布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加大要素保障,构建保护机制,按照“以点带面、点面互动、带动社会、培植生态”的工作思路,推进保护区建设。

着力改善闽南文化保护软硬条件。泉州市**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发展、交流创造资金和政策支撑环境。从2004年起,每年市本级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县级**投入8-50万元不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2013年、2014年市本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500万元。

努力夯实闽南文化保护基础网络。以“十百千基础工程”为抓手,着力夯实“点”的建设。建成“十百千基础工程”,即建立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中心)、10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以示范区整体性保护为载体,着力推动“面”的建设。确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着重在区域内保护修缮传统建筑,完善配套、优化环境。以闽南文化数据库建设为支撑,着力实现“线”的联接。建设数字资源总量达13TB。文献类型涵盖图书、期刊、报纸、音视频、图片等。建成泉州非遗数据库等近10个专门数据库,并可供群众查询。启动了南音记录工程,将把视为南音“教科书”的65套“指”、“谱”和选择1000首优秀的“曲”录制成**D,抢救与记录濒于消亡的曲目,并建立泉州南音记录档案馆,进行专项保存。

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薪火相传。大力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出版《泉州南音教程》作为中小学学生的南音学习教材。已有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等10多项重点非遗项目进入到中小学课堂。连续多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以泉州艺校、泉州师院等高校为传承人培养基地,开设闽南文化专业教育,泉州艺校至今已输送专业人才1000多名。泉州师院设立泉州南音学院,开创院校设立本科层次南音专业先例,培养南音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又在德化陶瓷学院、安溪茶学院等高职院校设立非遗专业。同时,利用传统文化节日,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营造闽南文化传习、推广的浓厚氛围。

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的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工艺美术产业、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如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方面,主要包括陶瓷、石雕、木雕、藤铁竹编非遗项目,有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实现产值160多亿元。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建设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惠安崇武旅游区、南安郑成功文化园等一批以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先后推出海丝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在演艺娱乐业方面,去年全市近百家国办、民办演艺团体演出1.5万多场,收入4000多万元。(林楷煜)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02548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