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15号线最新线路图(上海地铁15号线最新线路图及价格)
前沿拓展:
近日,一则“上海地铁女乘客被屏蔽门夹住身亡”的消息引发关注。1月22日下午4点30分左右,上海地铁15号线祁安路站一名老年女乘客下车时被屏蔽门夹住,工作人员上前试图帮助脱困,后经送医抢救无效身亡。25日,上海地铁运营方回应,有关部门已介入,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乘客被地铁屏蔽门夹住身亡,这无疑是一起公共交通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后,公众在痛惜遇难乘客的同时,更引发了对地铁乘车安全的担忧,并产生诸多疑问。屏蔽门为何没有感应到人?工作人员的救助措施是否恰当?乘客**亡原因究竟是什么?
从现场**视频来看,当时遇难乘客被屏蔽门夹住,地铁工作人员在救助的过程中,先是试图将乘客拉出,尝试无效后疑似使用钥匙**作屏蔽门,随后列车启动,乘客消失在视频画面中。由此带来疑问,工作人员的**作流程是否失当?根据站务专业知识,当车门、屏蔽门夹人夹物时,应该按“一按二呼三汇报”的程序**作,先按压紧停按钮,同时通知司机,再向车控室汇报事件具体内容。事件中,工作人员并未第一时间按下紧停按钮,而是在车辆突然启动后才去按压,此做法是否存在问题?
无论如何,本可以挽回的悲剧没能挽回,地铁运营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乘客被屏蔽门夹住不是小事,已属于运营事故,车站及工作人员理应意识到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立刻采取紧急措施,确保乘客人身安全。如今造成乘客身亡的最坏结果,很难说不是地铁运营方缺少应急处置预案、对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不足所导致。
此外,地铁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恐怕也需要重新评估。据了解,事发的上海地铁15号线于2021年1月23日开通,为全自动运行线路,列车全部采用无人驾驶系统。因此事发列车并无司机驾驶,列车启动是基于系统判断。诚然,同样场景下,司机未必会比系统做得更好,但在驾驶室距离事发地不远的情况下,司机或许更有机会做出正确判断。由此也引起了部分网友对地铁无人驾驶的担忧,自动驾驶固然有其技术优势,但过于信赖自动驾驶,将乘客安全交给系统,是否需要更加慎重?
全自动系统难免有出错的时候和顾及不到的地方,屏蔽门夹人、列车在屏蔽门未关闭的情况下启动,这些可能出现的“事故”理应被地铁运营方提前考虑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进行模拟演练。发生如今这起悲剧,有地铁系统不完善的原因,更有人为责任。不仅上海地铁需要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与整改,全国地铁都应该引起重视。
事故已经发生,追问原因和追责是一方面,反思事故所反映的地铁安全问题则同样重要。无论人工驾驶还是全自动系统,地铁运营方都必须有一整套应急处置预案,地铁工作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置流程。还有多少不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有多少“不会应急”的地铁运营方?值得追问。
当然,广大乘客也应该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强化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乘车规范,不强行上下车。唯有人人自觉,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王航
统筹:王攀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101848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