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个全国助残日(第31个全国助残日是哪一天)
前沿拓展:
第31个全国助残日
每年的五月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是**残疾人节日。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残疾人保障法》第14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近年来,“全国助残日”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逐步发展成为“助残周”或“助残月”。助残日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媒体将广泛报道残疾人事业进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道主义得到大力弘扬,扶残助残蔚然成风。今年各地、各有关部门将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开展更加扎实有效,更为丰富多彩的助残日活动,切实做好残疾**生托底补短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让广大残疾人分享更多福祉。
多方面入手帮助残疾人:
1、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如让座、按下车铃等。
2、 如果一些公共休闲场所能完善无障碍设施,让电梯的按钮再低些;台阶再平些;盲道再宽些,与残疾人的心就会再拉近一些。
3、 “平时除了与残疾人朋友及家人沟通外,就很少与外人沟通了,我和同学都期望在公共场所和普通人有更多沟通。”这是一个听力残疾人的心声,他们渴望与大家交流。其实只要懂一点简单的手语,大家与聋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并不困难。
4、 多数残疾人并不希望别人可怜他,因为可怜帮不了什么。所以,大家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以对待健全人的方式对待他们。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题:携手共进,同享暖阳——写在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之际
新华社记者高蕾、范思翔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的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近年来,数百万身陷贫困的残疾人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帮扶下,或脱困自强,重新燃起生活希望;或奋发创业,书写精彩人生篇章。在**和**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关怀下,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冲破生理和心理的束缚,将勇毅化为翅膀,将梦想化作动力,踏上新生活,奋斗新征程。
兜住底线:为困难残疾人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春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在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民乐小区阳光书画社,居民季贺挥笔写下对联。
季贺多年前因为车祸导致腿部残疾,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最困难的时候是靠**帮扶过来的。”季贺还记得,那时,社区工作人员帮他申请了廉租房,自己每个月还享受多项政策补贴,生活才得以保障。
在残疾人救助政策的帮扶下,季贺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他发展了新的兴趣特长,成立了阳光书画社,专门教授残疾人学习书法。
“今年,石嘴山市又提高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季贺觉得如今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不积极面对生活,怎么对得起**的好政策!”
季贺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在每一位困难残疾人的背后,都有**出台的系列兜底保障举措,为他们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是国家层面创建的第一个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5年来,残疾人两项补贴已分别惠及1212.6万人和1473.8万人。
兜底保障工作不仅要实现“应保尽保”,还要简化申请流程,让困难残疾人群众尽早获得帮助。
在**残联和**共同努力下,今年4月,全国实行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申请人申请补贴,可以向全国范围内任何街道办事处或乡镇****设立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受理窗口提出,不受户籍地限制。
今年4月21日,全国首例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办理完成。核实材料证件、登录办理平台上传照片、输入残疾人信息……仅仅用了20分钟,来自四川的杨女士就帮助身有残疾在医院卧床的弟弟办理了补贴的资格认定手续。“‘跨省通办’真是太方便了,不仅省去了往返老家的费用和时间,我还能多陪陪弟弟。”杨女士感慨。
拓宽渠道:为残疾人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憨洗儿”洗车行门口,员工许炎哲挥舞双手,指挥待洗车辆停入洗车位。车刚停稳,站在一旁的5名员工迅速就位,按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始清洗车辆。
不同于其他洗车行,这里的员工都是经过就业培训的心智障碍者。“看似简单的洗车流程,对他们而言却是巨大的考验。”“憨洗儿”洗车行经理马忠华说,对于这些特殊的员工来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反复训练,“仅是教会他们如何叠毛巾就教了上百次。”
据介绍,青海憨洗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是青海省第一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目前,公司已开设5家洗车行,共吸纳残障人士35人,培训152人次。
生活中,不少残疾人有较强的就业意愿。如何为他们找工作搭把手、架起桥? “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雨露计划’、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全面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帮助残疾人开发就业增收机会。”**残联教育就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带领贫困残疾人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帮扶作用,支持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创业更是关键一招。
据统计,目前,全国4662个农村扶贫助残基地共安置46.7万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95.2万残疾人家庭增收。近5年来,有563.8万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了产业扶持,有16.1万贫困残疾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此外,328.6万人次贫困残疾人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获得1至2项劳动技能。1.8万贫困视力残疾人通过接受推拿**培训实现就业增收。
让爱无“碍”: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每天都能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觉真好!”家住辽宁省建平县叶柏寿街道益安社区的陈国宏照例坐着电动轮椅,通过自己家后侧阳台的平梯来到屋外活动,与遛弯邻居聊天。
能随意自由外出对于因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的陈国宏来说曾是一种奢望。因居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外出不便,陈国宏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被迫宅家。
研究方案、测量改造、铺设平梯、安置滑索……依托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仅用一周时间,辽宁省建平县残联帮助陈国宏解决了出门难问题。“现在我想啥时候出来就啥时候出来,非常方便。”陈国宏高兴地说。
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通了残疾人与社会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国19个省(区、市)出台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地方实施办法。让爱无“碍”,让残疾人既能够平等融入社会,又能感受到暖阳般的人文关怀。
在河南新县,无障碍改造正融入基础建设、融入服务配套、融入厕所革命;在浙江杭州市,“为视障人士讲解电影”的志愿者通过解说,帮助视障人士“听”电影;在云南丽江市,不少景点的无障碍设施已成标配……
数据显示,在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全国为601.89万人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率从2017年的9.6%上升到2020年的55.9%。目前,全国超过3万个政务和公共服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服务。
既要日益完善的无障碍环境,更需要细致全面的康复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出台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地方性政策,北京、上海等地进一步扩大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给予残疾人更多医疗康复保障。同时,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也显著提升。
“未来我们将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包括修订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细化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等,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评价**,着力提升康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参与采写:张子琪、崔力、宋晨、庞明广)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cen.cn/2022100747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