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的原理(健康码的原理流程)

前沿拓展:

健康码的原理

展开快讯
登录
首页
专栏
问答
沙龙
团队主页
开发者手册
智能钛AI
腾讯云大学
TVP
返回腾讯云官网
健康码是什么原理,能有多准确?网友:隐私怎么办
健康码是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就是不同颜色的二维码,有绿色、**和红色,而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含义。

现在实行的健康码,主要是对这次****而设置的,通过三种颜**别你是否健康。首先是你自报健康资料,不得瘾满,实事求是。

上报系统给出你是否健康的二维码。如果你隐瞒真像可能到时候你感染了****就要查实你的健康状况,发现做假是要按法律来惩处的。

你要是拿到绿码,但是你又去了**省份,可能有被感染的可能,绿码就转成黄码。要隔离14天。要1是你感染****住院,黄码就转成红码。

有小伙伴就要问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那么它又是什么工作原理呢?

健康码的数据来自于大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往7~14天的GPS位置、线下扫码商家位置、购买火车票的信息等等,如果你买了一张去湖北的火车票,健康码很可能就会变色。

健康码基于大数据

健康码不是单一的存在,也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个人申报填写数据是什么就是什么。任何人通过末端填写数据,提交数据,然后后台经过大量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起码要看近期去过什么地方的记录,有没有医院就诊的记录,自己申报地周边的**情况等等,最终才能给出相应的结果。

健康码将用于更多场景

为了更好跟踪一个人的行动轨迹,了解个人身体健康情况。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管去哪里,这个健康码都能如实的记录下来,再通过相关的后台大数据做分析,是不是可以准确判断这个人的情况呢?当然,目前是用语**防控,但是不排除将来会作为一项必要的身份证明一直存在。

健康码需要完善相关的机制

当然了,虽然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但是也需要个人如实的上报情况,所以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关的政策多会随之出台,让健康码更健康,让数据库更完善,让出行更安全。

有网友问:我就关心,未来**过后,你们通过健康码登记收集全国**的个人信息,是否会被滥用?!

总之,健康码不能判断大家得了什么病,只是**大家出行的轨迹,然后结合大数据给出有没有可能接触到****,相应的部门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对于**防控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2022年中秋、国庆假期临近,人员流动性增加,加大了**传播风险。为确保中秋、国庆前后不发生本土规模性**,在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优化了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

倡导广大群众国庆假期在本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地市出行,避免人群大范围流动引发的**传播风险。

安全有序出行。旅客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

推广“落地检”。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的原则,跨省流动人员抵达目的地后,立即为其提供一次核酸检测服务。各地要科学测算流动人员数量和到达时间等,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车站、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旅客服务区等地设置足够的核酸采样点,配备充足的采检人员,方便跨省流动人员抵达后,第一时间开展检测。按照要求,及时完成核酸检测,并将核酸检测结果纳入健康码,方便群众查询检测结果。

查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等**密集场所时,要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从外省(区、市)返回的建筑工地人员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办培训、会展、文艺演出等大型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落实防控措施,参加活动人员需扫码登记、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提倡群众从简举办婚丧嫁娶,尽量减少人员数量。陆路抵边县(市、区、旗)避免举行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

这些防控措施在2022年9月10日至10月底期间执行。后续将根据**形势,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措施。

转自:央视**

来源:南昌**

拓展知识:

健康码的原理

健康码的数据来自于大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往7~14天的GPS位置、线下扫码商家位置、购买火车票的信息等等,如果你买了一张去湖北的火车票,健康码很可能就会变色。
健康码的数据来源
健康码是动态码,如果申请者曾经与确诊或者疑似病例共同乘坐过一辆班车,或者来自重点疫区,那么就会影响到健康码的颜色。
健康码数据采集来源比较多,大家使用手机**作的基本上都可以被记录到。比如移动支付消费、二维码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宝在后台记录的用户GPS位置信息,甚至是手机连接的基站位置信息,都可以用于健康码的数据来源。
如果在某一个时间,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了确证患者,那么系统就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判断那些人可能曾经与这些病例接触过,健康码就会“变色”。 红码:确证病人、疑似病人、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医学观留人员,这些人都是红码状态。需要连续健康打卡14天,才能转换成绿码。

黄码:全国确诊人员的非密切接触的同行人员、发热门诊等级、外省人员、留观等有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的人员,还有省外本省未满14天健康打卡人员等重点关注的人群。连续健康打卡7天,转换为绿码。

绿码:当前无症状、健康正常、可以人员流动、复工复产,有效期为3天,3天内需要自行健康打卡,否则可能转换为“灰码”

健康码的原理

健康码的组成

全国版的健康码是由A、B、S 三个号段组成,健康码是由数字(或字母组成),其具体的构成如图1 所示。

A段是用户身份标识,这个号段是由实名实人认证后方

可取得。也就是说A段码是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身份”,通

过这个码可以**到其使用者的真实身份。以数字编码形式

存储个人信息方便于互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

B段是具体业务数据。通过图1 可以看出,B段内容的前

四个部分是很好理解的。要注意一些的是“码类型”在此标准

中统一为“JKM1”,“截止时间”特指这个健康码的有效期,特

指这个健康码的截止时间,而不是健康码对应的如“身份证”、

“护照”等等的截止时间。但我认为健康码的截止时间应是小

于**部门的身份认证信息的最后有效时间的。B段编码中

稍微难于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个人信息主题授权记录摘要”

内容。这里也是有一个国家标准规定的(GB/T 33560-2017)

中相关算法规定的。个人信息和授权信息的摘要是整个码中

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平时使用健康码来判定此人健康

与否都是通过这个部分来判定的,但健康码除了有部分的健

康判定功能外,其主要的功能还是用来跟踪持码人的轨迹,便

于判“接触者”。还应该注意的是,B段第二、三部分对于“读

码者”更为重要,是建立健康码互联互通的基础。

S 段内容是一个数字签名。数字签名已经广泛应用在互

联网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规则也是由GB/T 33560-2017 中相

关算法规定的。关于数字签名的应用,这里不做更多解释。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92947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