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摘要]
前沿拓展:
上海维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出资、监管单位(48家)
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2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3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4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5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
6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
7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8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9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10上海交运(集团)公司
11上海城建(集团)公司
12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13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4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15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16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17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
18上海市衡山(集团)公司
19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20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
21**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22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
23上海久事公司
24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25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6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7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
28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
29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
30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上海电缆研究所
32上海化工研究院
33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
34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5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
36上海发电设备成套研究所
37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38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39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
40上海市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41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
42华虹(集团)有限公司
43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44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
45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46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
47上海锦江航运有限公司
48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
集体所有制企业(2家)
49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
50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
事业单位(3家)
51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
52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公室
53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机关本部(1家)
54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陈晓平
1885年春,冯子材在友军配合下,接连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此为中法战争中方最辉煌的战例。冯子材此次复出,主要出于谁的推动?人们多将功劳归于张之洞。笔者新发现两封密函证实,推动冯子材复出的关键人物,其实另有其人。
钦州冯子材旧居 叶嘉良摄
冯子材与湘军关系
冯子材(1918-1903)一生跌宕起伏,退而复出,若全面介绍其生平过于繁复,此处只谈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部分。冯子材,号萃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曾参加天地会**,后受“招安”,跟随广西提督向荣“追剿”太平军,从广西一直追到江苏。向荣**后,改隶属悍将张国梁,守卫江南大营。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击破江南大营,张国梁**之,冯子材接统这支两粤孤军,退守镇江,归曾国藩节制,与曾国藩部下有不少交道,曾国藩、李鸿章、郭嵩焘著作中多有记载。
1862年9月13日,曾国藩致函彭玉麟:“群贼来援金陵,图扑镇江,均在意中。曾缄嘱冯萃亭坚守镇城,不必浪战。”1863年初夏,冯子材从镇江致函曾国荃,建议“先剪枝叶”“并攻老巢”;曾国荃回信感谢“垂注殷拳,感泐无既”,并告以忠王李秀成仍在天京城内,太平军援军十多万人从溧阳、句容赶来,不久必有大战。两个悍将之间,密切互通消息,也都关心对方安危。7月23日,曾国藩答复曾国荃,冯子材从镇江来信,“求调之助剿”,也即主动请战,希望帮助曾国荃围攻天京。曾国荃想独揽首功,没有答应。1864年1月24日,曾国藩致函彭玉麟:“常州克复之说,初见于冯萃亭来信,旋即知其不确。”
1864年12月4日,冯子材请假回粤,到广东巡抚署拜会郭嵩焘“军门办事似尚有条理,宜胜统将之任也”。27日,郭嵩焘草拟奏折,请留下冯子材督办东江军务。(《郭嵩焘全集》第9册第36页、第40页)两天后,他与总督毛鸿宾会衔上奏朝廷。当时太平天国馀部李世贤转战闽粤边,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急需将才,要求留下冯子材对付太平军。
这份《请暂留冯提督办理东江军务片》,给冯子材及其部下很高评价。奏折内称:“臣等正在筹商间,适广西提臣冯子材请假回粤。臣等接见再三,询悉军营情形,所言皆有条理,其管带将弁,多属质朴能耐劳苦,规画大局,亦中肯要。该提臣籍隶廉州,去家日久,随即回籍省墓。合无仰恳皇上天恩,饬令该提臣冯子材暂留粤东,督办东江军务。如蒙俞允,臣等即咨会该提臣,无俟假满,赶即驰赴大埔、饶平之交,择要驻扎,责成堵剿漳州大股踞逆。”(《郭嵩焘全集》第4册第257页)因容县、岑溪、信宜等处“贼势蔓延”,冯子材没有到东江,而是受命“肃清”两广交界的“贼寇”,随后回归本任。出于利益考量以及地域、语言、文化差异,湘军人物未必跟粤军冯子材亲近,但对他的作战指挥能力仍予肯定。1883-1884年间,阻碍冯子材复出的主要是淮系与“清流”。
郭嵩焘
李鸿章、张佩纶的排挤
1864年,李鸿章攻克常州,冯子材随之攻克丹阳,为湘军最后攻陷天京扫清了道路。两人本来都算是曾国藩手下,在配合作战时期,李鸿章对冯子材尚有客观认识。同治元年,李鸿章复函徐淮道吴棠:“冯萃亭军门在京口苦守数年,似尚可用。”(杜宏春《吴棠行述长编》第74页)后来出于淮系利益,诋毁不遗余力。1883-1884年间张佩纶极力排挤冯子材,一是帮李鸿章巩固淮军在广西的势力,同时也与他力荐徐延旭密不可分。
徐延旭早年任广西太平府知府时,曾遭冯子材弹劾,两人因此结怨。后来,此人坐上“直升飞机”,从湖北一个道员连升**,跃登广西巡抚宝座,全靠清流人物吹嘘扶植,其中出力最多者是张佩纶。光绪四、五年间,冯子材参劾淮军将领赵沃,新任广西巡抚张树声袒护赵沃,冯子材不得已称病,张树声顺手推舟让淮军将领黄桂兰接任广西提督。
1883年初,北宁之役丧师失地,广西巡抚徐延旭拿问,广西提督黄桂兰**,朝廷急于安排广西文武大员人选。淮系此时把广西认作自己的“领地”,结果,李鸿章老部下潘鼎新接任广西巡抚。
1883年5月24日,张佩纶上奏《制敌安边先谋将帅折》,其中有“请易广西文武大员”一条,刻意将冯子材排挤出局:“提督冯子材老病骄满,不戢其军,虽有前功,宜令退位。”(《涧于集》奏议卷三第25-28页)7月22日,清**果真将冯子材解职,以年轻的苏元春署广西提督。张佩纶这份奏折一石二鸟,排挤冯子材只是其中之一,通盘考虑是扩张淮系势力,挤压湘军,故奏折第一条是要求将署两广总督曾国荃踢走,让张树声回镇广州,这样两广都抓在淮系手里。
1884年3月27日,李鸿章致张佩纶:“电旨调冯萃亭出关接统,冯在越颇有威名,年逾七旬,未知能受此劳苦否?前剿土匪,今御夷兵,难易迥别。昔在江南共事,稔知其驭军无纪,攻战无略,又不若琴轩远矣。”“琴轩”即潘鼎新,是跟随李鸿章多年的淮军将领。李鸿章之意,是以潘鼎新移任广西巡抚,接统黄桂兰所部军队,不令冯子材染指。4月6日,张佩纶复书李鸿章:“粤西提督急须出群之才,若公书缓至,属之大树,文武不和,又蹈徐、黄覆辙矣。”李鸿章则认为:“冯必不出,出亦无用。”(姜鸣整理:《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第362-363、368-370页)
李鸿章说冯子材在江南的时候,军队无纪律,进攻缺乏策略,比潘鼎新差远了。潘鼎新为李鸿章淮军旧部,此时署湖南巡抚,不久调任广西巡抚。张佩纶所说“大树”指冯子材,借用东汉大将冯异典故。冯异为人谦退,诸将论功时,他远离争论,独坐树下,史称“大树将军”。从张佩纶书信判断,朝廷让潘鼎新接任广西巡抚,是听从了李鸿章的意见。
张佩纶
邓承修献策
北宁之役战败后,1884年3月16日,户科掌印给事中邓承修上奏,请启用冯子材办理后路防务:“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在粤西十余年,功勋宿著,熟悉边情,徒与徐延旭龃龉,遂甘废弃。可否饬令该员招募旧部随同张树声协理后路防务。该员志行侃直,必能竭忠荩虑,无负厚恩。”(《邓承修文集》第78页)
自1865年起冯子材任广西提督多年,1869-1879年三次出关平定撤退到越南境内的“叛军”,这一份入越作战经验,在同时代诸将中无出其右。邓承修力荐冯子材,有十分充分的理由。
10天后,朝廷颁下上谕:“冯子材边情较熟,著传知该提督速赴关外,接统黄桂兰所部,认真整顿,力筹战守,毋稍迟延。”朝廷接纳了邓承修的建议,还赋予冯子材新的权力,让他接统黄桂兰的部队。黄桂兰本是广西提督,接统他的部队,意味着如无意外冯子材将复任广西提督。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将大大削弱淮系在广西的势力,李鸿章、张树声对此万分不满。3月31日,张树声致信李鸿章:“冯必不出,出亦无益,未稔当事以为何如?”表面是个疑问句,实际张树声已上达朝廷,阻止冯子材复出。
3月27日张树声上书总署称:“冯子材赋性忠勇,而治军纪律尚非严整,洋式枪炮尤所不谙,能治越南之土匪,不能当西国之精兵,边防大计不可再误。”(《张文襄公(未刊)电稿》)这种上下其手的文章,明眼人当可一眼看穿。冯子材长期在江南、广西、越南作战,对使用洋枪洋炮豪不陌生,张树声刻意加以诋毁,就是要压制两次弹劾淮系人物的冯子材。
4月27日,张树声就冯子材问题覆奏朝廷,说冯子材自称病况加重:“……现接冯子材文开,提督仰奉恩旨,本应速整出关,惟自去年因病开缺,回籍调理,现在旧伤未愈,疝病重加,乘马足软,难以支持,恳请转奏。”(《张文襄公(未刊)电稿》)
冯子材真病乎?非也。两广总督张树声、广西巡抚潘鼎新皆淮军嫡系,此时复出一定受压,讨不到任何好处,还容易代人受过。与其复出无所展布,不如装病以待时机。7月22日,奉旨“冯子材准其开缺,回籍调理”。若非次年有大人物挺身力荐,一锤定音,冯子材可能就此归隐田园。
冯子材
彭玉麟一锤定音
郭嵩焘为曾国藩重要幕僚,提出创建湘军水师的首要智囊,也是彭玉麟衡阳同乡知己之一。1879年,郭嵩焘提议绘“光绪四逸图”,把彭玉麟、丁日昌、阎敬铭和他自己列入“光绪四逸”,交情绝非泛泛。
彭玉麟常年率领湘军水师在长江中下游作战,同时期冯子材一直在江南,曾镇守镇江数年之久,早期两人或未蒙面,却一定会相互关注。在最后围攻天京的时候,曾国藩让曾国荃、彭玉麟率领水陆两军,冯子材则充任配角,攻克丹阳,扫清天京外围。
中法战争初起,朝廷即命彭玉麟以兵部尚书身份“办理广东军务”,率领湘军进驻广东,地位在两广总督之上。1884年3月25日,朝廷接到彭玉麟奏折,同意广东“西路团练并令冯子材实力筹办”。这份上谕十分简略,对冯子材顺便一提,并不太重视。清代一遇地方有事而朝廷兵力有限时,经常会提出办团练,但多有名无实,最多能约束乡民、保卫家乡,不能作为主力作战部队。如1883年张树声檄前船政大臣黎兆棠办广府团练,彭玉麟即认为“不过奉承故事,虚壮声威”而已。(《彭玉麟集》第二册第402页)8月11日,张之洞致信冯子材,请他将团练密加部勒,派定营官,一旦有警,带二三营赴越,用作“牵制”。朝廷与张之洞都对冯子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面对中法战争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彭玉麟反复筹思,于8月20日致函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蔚,提出了扭转战局的重大建议:
朝廷既主战,饬滇、桂两军进越,似粤东不可不可有兵助……昨夜细思,有一妥着,仅为我公并□豹帅熟商之。前广西提督冯子材萃亭军门,老将也,现总办钦、廉团防事务,本钦州籍,部下旧将尚多,于越南相近,人地相宜,路径最所素习。莫若请冯萃亭就近选择其旧部良将,招募十营、八营,赶急成军训练,一旦奉到明发谕旨,即奏派此军由钦、廉小路进发,一面先知会岑、潘两帅及刘永福,分三路进兵,趁此时越中法兵抽调往闽,其未可失此戎机。特求我公妥商□豹帅。如以为可,速挈敝衔名公函飞达冯萃亭定夺。(《张文襄公(未刊)电稿》)
彭玉麟之意,冯子材本是钦、廉土著,人地相宜,不如请他招足十营、八营,与云贵总督岑毓英、广西巡抚潘鼎新“三路进兵”。把冯子材与岑毓英、潘鼎新相提并论,彭玉麟心目中冯的分量极重,只是当时饷需紧缺,故而小心翼翼地提出让冯招十营、八营。
8月25日,冯玉麟接到朝廷准备让张树声带领淮军入越作战的消息,写信给张之洞,要求不动淮军,他本人亲率湘军入越,原来虎门等地的防守任务,由张之洞另募新军填扎。这是彭玉麟一贯“不要命”的个人风格,也是一种政治姿态。实际上,朝廷不会让彭玉麟、张树声这样的重臣宿将亲临前敌。8月27日,经反复筹思,张之洞等确定了“牵敌以战越为上策”的战略方针,也即从西线越南战场发起大规模反攻,东线闽台战场取守势。反攻作战需要大枝生力军,而此时在广西、越南边境的**军队,此前表现皆不理想,湘、淮、桂军连遭败绩,士气低落,当地恶性传染病(所谓“瘴气”)也让客军大大削弱了战斗力。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湘军方友升部2000人,因染“瘴气”**亡者即达1500人。扭转战局的关键,在于物色具有出色带兵能力、曾入越作战的将领,召募能适应水土的两粤士兵。冯子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彭玉麟画像
十八营出征
9月2日,冯子材复信给张之洞,抱怨办理团练经费不敷,力陈入越作战需重用粤勇,“粤勇之于越南,不独服其水土烟瘴,且又人情风尚无不熟识。……由子材就近幕勇,连关外粤军一万五千人,均交子材统带调遣。”(《冯宫保(子材)军牍集要》卷九第10-13页)冯子材之前带兵规模都在15000人左右,他希望恢复到他平日带兵的正常规模,张之洞对此深感不满。
张之洞在给广东布政使沈镕经的信中说:“冯萃亭军门致雪帅书,意甚不满,至少亦须廿营。雪帅谓所言有理,鄙人亦谓其有理。……但巨饷如何筹法,冯全不体谅鄙人苦处难处……”(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39页)张之洞正为筹款头痛,向沈镕经诉苦,责怪冯子材不体谅其难处。
10月26日,压制冯子材的主要角色、原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广州去世,彭玉麟抓住机会,开动游说工作。11月24日,彭玉麟在给程桓生的信中说:“兹商湘帅,……奏请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现办钦、廉团练,即于团练中精选十营,即由钦、廉十万大山入越,助桂军以谋北宁及海防省地。”“湘帅”指张之洞,号香涛,彭玉麟习惯写作“湘帅”。给冯子料增兵到十营,是一种折衷办法,此事出于彭玉麟主动,说服张之洞**。张之洞听了彭玉麟的计划,觉得甚有道理,但仍心存疑虑,11月22日曾发电报给广西巡抚潘鼎新征求意见:“冯虽老,闻未衰;旧部多,成军易;由钦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习;用土人,补遣便。将才难得,节取用之。惟此举甚否有益?”最后一句,活画出张之洞的忐忑不安之态。
张之洞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让冯子材招募十营赴越协剿。在当天给冯子材的咨文中称:“贵提督老成宿将,熟习边情,囊年剿平越匪,威望远播。……务于文到二十日内成军,迅速启行。”11月29日,**衙门告知朝廷意旨:“彭玉麟等电陈派冯子材、王孝祺分统出关助剿,所筹甚是,著即督饬速进,军火、粮饷源源接济。”(《张文襄公(未刊)电稿》第5719页)至此,慈禧批准了彭玉麟提出的折衷方案。
冯子材对彭玉麟十分感激,却不能接受统带十营出关的计划。12月8日,他从钦州给彭玉麟回信:
……今蒙会衔委任,召募出关,而所部仅有十营,不敷展布,恐难迅速成功。即令仰赖福威,能否报捷,究未有十分把握……若照此勉为办理,又恐难以见功,廑怀莫慰,则材出犹不出也。……与其旷日持久,所费不赀,究竟无济于事,不若大张挞伐,早奏肤功。……据目前局面,纵不能增至三十营,亦必须凑足二十营,庶有拏手,不致进退维谷。当乞尊裁。万一不能添,材惟有竭蹶图谋,尽其力之所至已而。此意未敢迳制府、中丞,便中祈为婉述,藉达鄙忱是荷。(《张文襄公(未刊)电稿》)
冯子材的要求十分“出格”,要求增兵至三十营,至少也要二十营。对长期担任广西提督的冯老将军来说,他平时带兵规模都在15000人(三十营)上下,让他带5000人(十营)也太委屈了。更重要的是,此时30多岁的苏元春坐在署广西提督位子上,若不掌握大部队,老将岂不是变成小年轻的“跟班”?为谨慎起见,这封信只写给彭玉麟一人,希望在说动彭玉麟后,借助他数十年军旅生涯的重望,说服张、倪两人。12月30日,张之洞复函表示,同意增加到十八营:“十营为数略少,以饷绌故。兹复竭力图维,勉筹八营之饷,以厚军力。”两天后,或是考虑书信太慢,又补发一封电报:“粤东饷绌万分,十营已甚为难,今尊函既谓不敷展布,准添八营,自腊月半起支。此乃力排众议、百计罗掘,阁下须谅鄙人苦衷,早立奇功,以慰期望。”(《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26册第65-66页)
2月11日,张之洞《提督冯子材起病片》称“寻访钦州来省文武官员,佥称病已就痊,精神矍铄……该提督亦来函称,自回里后调理数月,病体渐痊。维时海防日急,屡奉进兵越南之旨,因该提督百战宿将,熟习越情,当经电奏派令出关攻剿。”冯子材本无病,若有的话,也是心病。
同一天,彭玉麟、张之洞会奏《分遣广军规越折》称:“查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现在钦、廉本籍奏办团练。该提督老成宿将,久官粤西,曾征越匪,威望在人,罢兵未久,旧部尚众。派令募勇十营,继因该提督力陈出疆征讨,兵力须厚,又准续募八营。计冯子材共统十八营,由钦州、上思出边入越,趋那阳一路。据报于十二月初五日到龙州,先遣八营扎思陵隘口之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111册第106页)
冯子材要求增兵,虽未能募足二十营,十八营也足够发挥了。在中法战争关键时刻,彭玉麟一锤定音,张之洞权衡利弊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冯子材一战功成的背后,彭玉麟的强有力推动居功至伟。按清代制度,荐人要负连带责任,尤其是推荐带兵大员、重要将领。设冯子才不幸战败,彭玉麟也要受处罚。
吴大瀓题冯子材画像
澄清误会
时至今日,人们多以为是张之洞“起用”“启用”“任用”冯子材而建此奇功,与他人无关。从新披露的两封密函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兵部尚书彭玉麟强力推动下,两广总督张之洞同意冯子材率领十八营出关作战。”
张之洞与冯子材不仅素无渊源,还曾追随张佩纶之后,上奏朝廷举荐冯子材的**对头徐延旭。莫华生引徐宗干《归庐谈往录》称:当徐延旭任广西知府时,曾资助过张之洞的姐夫鹿传霖。“他参与举荐徐延旭,就从道义上支持清流派言官排斥冯子材的行动。后来,徐延旭失事后,参与举荐徐延旭的清流派言官陈宝琛、张佩纶都被清**惩处,张之洞也遭到降一级留任的薄惩。所以,张之洞和冯子材开始是相斥关系。”(莫华生:《中法战争前后张之洞和冯子材关系的曲折演变》)
张佩纶、张之洞并称“清流”二张,又都是直隶(河北)人,关系至密。1884年5月7日张佩纶受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宜”,22日张之洞署两广总督,两人相约于6月11日联袂出京,一同乘船赴津。6月21日,李鸿章带领“二张一吴”同出大沽,乘坐轮船巡阅奉天、旅顺等地炮台,观摩北洋海军、福建水师**练阵法;6月25日,在威海卫观看试演鱼雷后,二张乘坐福建“扬武”舰,行抵上海方才分手。
这半个月的时间,“二张”几乎朝夕相处,一定会对两人都利害相关的中法战争前景及部署交换意见。张佩纶对冯子材成见甚深,从常理而论也会影响到张之洞。职是之故,要说张之洞事先对冯子材会有什么好感,恐无可能。1884年秋间身在广州的**,能对冯子材的能力作客观评估的,只有早年在江南作战的“战友”彭玉麟。
彭玉麟以兵部尚书、“钦差大臣”身份驻粤,朝廷主要是让他统筹全局、谋划战略、稳定军心民心,并指挥入粤湘军;至于具体组建冯子材“萃军”、组织饷械供应,主要责任落在两广总督张之洞身上,此乃分工如此。彭玉麟这个“钦差大臣”处于指导地位,却不是直接执行者,也就给了张之洞“揽功”的机会。张之洞七十生辰自撰《抱冰堂**记》,只提到他自己“特奏派冯子材军门、总兵王孝祺两军援桂”,绝口不提彭玉麟。此时彭玉麟、冯子材皆已作古,两封密函外间无有知者,可以放心打马虎眼。
彭玉麟为人谦冲有雅量,不愿与人屑屑争功。张之洞由京官外放山西巡抚未满三年,突然跃升两广总督,急需要用战功来证明其能力。对张之洞来说,放手让冯子材大干,是一场,幸亏冯宫保不负所望,成就了不世之功。张之洞依靠冯子材的战功,迅速站稳脚跟,得到慈禧、醇亲王奕譞欢心。1909年,张之洞去世时,摄政王载沣选择以“文襄”为谥号,跟战功卓著的左宗棠同等,表彰的是武功而非文治,令时人错谔不置。据野史记载,张之洞临终前,与载沣有过很不愉快的交道,载沣有意加以贬抑。在他看来,张之洞一生最突出的功绩,就是中法战争中任用冯子材打败法军一事,其他工作无足称述。“文襄”这个谥号,有些无理也有些道理。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徐亦嘉
拓展知识:
上海维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简介:上海维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27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资产管理,投资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以上咨询除经纪),投资管理(除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形象策划,图文设计,市场营销策划,室内装潢,装饰设计,美术设计制作,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等。
法定代表人:徐鑫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100万**币
工商注册号:-底部咨询-865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芦潮港路1758号A楼515室
详情
官方电话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db: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90646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