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公式m=1/r)

前沿拓展:

货币乘数公式

一、财政政策乘数考察的是某项财政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收入的影响,即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收支的变化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变化。以3部门为例:

结论: 

1、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一般要小于**支出乘数。  

2、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小——dk/h则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另外H越大——LM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大

3、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D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D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另外d越大——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小

4、  只有当一项扩张(紧缩)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下降)的很多,它才会对AD产生很大的调整作用(财政政策效果明显)。在LM曲线为水平状态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支出乘数(挤出效应为0)

二、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IS曲线不变),实际货币供给量使均衡收入变动的比率:

扩展资料

一、财政政策

(一)功能盈余

1、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2、预算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支出就会造成预算赤字。预算盈余是**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和减少**支出,会产生预算盈余。

3、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取的政策原则。后来这个原则遭到了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衰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4、如果坚持年度平衡预算的观点,那么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支出或者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支出或者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5、这样,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

(二)盈余方向

1、所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的预算赤字。

2、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

3、一般来讲,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

4、当然,也会出现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的国民收入相等,因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相等的情况。

二、货币政策

(一)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二)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1.1、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1.2、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1.3、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从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经济增长。

2.1、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剂。

2.2、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2.3、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2.3、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

3.1、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

3.2、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

3.3、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文| 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编辑:蒋莉莉

(本文刊发于《**经济周刊》2017年第47期)

从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看,目前**基础货币数量30.6万亿元,对应165.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按照计算公式,**货币乘数目前已经达到5.41倍(M2÷基础货币数量=货币乘数)。

为什么要讲这个基础知识?因为从理论上说,货币乘数的高低意味全社会杠杆率的高低。近年来,**货币乘数从3.8左右一路上涨到当下的5.41,这可能预示着**金融杠杆不断上升。但问题是,货币乘数从3.8到5.41只能说明杠杆走势,而无法说明**真实金融杠杆到底有多高。因为笔者怀疑,**基础货币计算当中可能有偏差,或许并未达到30.6万亿元的水平。

理论上说,基础货币多少要看央行负债,负债是多少,就应当认定基础货币是多少;而央行负债减少意味紧缩货币,央行负债增加意味着宽松货币。实际上,目前包括**央行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是这样确认的:基础货币数量=央行负债余额。但很遗憾,**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件事实际是变味的。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属于央行负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相应减少央行负债,但对**而言,“降准”导致央行负债减少反而是宽松货币政策。

这是不是很蹊跷的事情?它是不是说明,**央行负债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存在“逆反”?是不是意味着**基础货币数量被掺水了?

我们都知道,2005年“汇改”之后,基于**币升值的稳定预期,大量境外热钱涌入**套利、套汇。那时候,央行为抑制**币过快升值,也源自当时所执行的汇率政策,大量回收外汇,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央行收购外汇自然被动投放**币,这就是所谓央行外汇占款。央行认为,外汇占款增加属于基础货币投放,所以被迫通过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收回外汇占款,这的确是一种对冲或抵消的**作。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外汇占款增加是基础货币投放,那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算不算收回基础货币?应当算吧。如果没人能够否定上述逻辑,那央行负债(其他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当中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的那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不是不应当被计算为基础货币?我们说,这部分央行负债实际是央行用商业银行的存款去购买了外汇储备,而这个外汇储备去购买了境外资产,投到境外去了,并未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换句话说,外汇占款已经被法定存款准备金大部分对冲,没有形成基础货币投放,但却被当做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被计入央行负债,并显示为基础货币投放。所以,央行真实投放于国内、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货币,远远少于现在所表达的30.6万亿元。

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对冲外汇占款,这是**独创的外汇管理体制,既然有了这样的独创,那基础货币计算就要“相应调整”,而不是仅仅使用教科书上的统计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实施宏观调控,**经济、股票市场应更加值得警惕,稍有不慎就会进入“明斯基时刻”(编者注:指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时刻,即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其主要观点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

拓展知识:

货币乘数公式

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扩展资料:

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因素决定:

1、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公众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需要持有现金越多;反之,需持有现金越少。

2、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乘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cen.cn/2022083046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