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工商局(东莞工商局局长)
前沿拓展:
东莞工商局
第一步:进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点击“企业信息填报”。
第二步:选择公司注册登记城市,在这里我们选择东莞。
第三步:账号登录,需要注意,若是首次登录,需要注册企业联络员。
第四步:点击“年度报告填写”。
第五步:填写基本信息。
第六步:网站或网店信息填写。在东莞,很多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网站,因此在东莞申报企业年报时,需要点击左侧的“网站或网店信息”添加相关信息,如果您的企业没有网站或网店,可忽略该步骤。
对于公司而言,企业工商年报是很重要的,正确填写工商年报是企业工商年报办理人员必备技能。申报企业工商年报流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遇到很多问题,导致工商年报申报失败,为了保证企业工商年报申报成功,企业可委托专业机构**企业工商年度申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记者2月14日获悉,东莞市****办公室近日印发《东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证照“一网通办”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新时代“东莞商改”新名片。
企业退出不再难,可实现企业退出“一网通办”
该方案通过优化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推动准入准营并轨提速、延伸变更(备案)服务链条、破解市场主体“退出难”、推进线上业务档案电子化等进一步拓展涉企证照网办内涵。在企业开办方面,东莞开发完善商事登记智能审批系统,推动登记事项规范填报,系统自动识别、智能精准筛查填报信息,减少人工干预,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即报即办”。方案提出,东莞将进一步整合企业开办相关业务,优化各部门业务系统与企业开办一网通办系统的接入与融合,在商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和税控设备、社会保险单位参保和员工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的基础上,增加公积金个人开户、在线推送银行预约账号等业务功能,完善“一网办理、并行办理、一窗通取”的企业开办网上办理模式,不断拓展网上办理服务范围。准入方面,将优化升级市“一照通行”系统,各涉企许可审批部门加快各自业务审批系统与平台对接,将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审批结果“一码展示”,2022年底实现高频事项“一照通行”。
在企业退出方面,东莞将打造完善东莞市企业退出“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归集企业开办以及经营许可需要办理注销的事项,优化注销流程、引导逐项或合并办理,梳理整合材料,形成企业退出申请“一张表”。同时完善企业注销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汇集企业名下的不动产、车辆等财产,尚未处置的债务及信用情况等众多信息,引导企业及时清理有关财产、办结应办事宜,解决企业注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企业退出“一网通办”。
信息做支撑,网上办事便利提高
方案提出,东莞将不断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通过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联动、完善智能导办帮办服务,推进文书材料精简与统一等,提高网上办事便利度。
根据方案,东莞将强化全市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推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使用“全事项”“全区域”覆盖,开发完善“智慧填表”“智能填报”等功能,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线上自助填表、线下自助打印”的办理模式,减少窗口等候时间,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并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明确市、镇两级权责清单,统一规范各项事项的办事流程、申请材料与申请文书,统一收件及审查标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市范围内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办理,防止“以批代管”。
此外,东莞拟提升跨部门数据共享水平、强化虚假申请防范能力、大力推行电子证照应用、加快电子照章综合应用等,加大信息基础支撑。方案提出,东莞要完善市政务数据大脑建设,全面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治理、服务、流通、应用等全过程管理,积极打造数据汇聚完整有效、数据治理精准高效、数据服务智慧便捷、数据流通安全有序、数据管理规范精细的数据资源体系。同时提升东莞市统一实名认证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市各部门信息系统接入省可信身份认证中心,实现自然人、法人等线上线下“一次认证、全网通行”。在市场准入实名认证、住所信息认证基础上,推行“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三要素认证,逐步推动可信数据共享开放,强化“一人多企”“一号多人”“一人多号”等情形事前防范预警,进一步防范“被股东”和虚假住所等问题。并推进涉企证照电子化,在营业执照上加载二维码,有关单位和人员扫码可查验企业相关经营许可证,原则上不再发放纸质证照。加快“电子卡包”应用,实现手机出示、查验和分享证照,在政务服务、商业活动等场景普遍推广企业电子亮照亮证,企业在办理政务事项无需提供相应纸质证照。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作为电子签名手段,拓展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领域应用,积极争取将电子营业执照使用端口向各部门开放,允许部门调用电子营业执照办理网上业务,扩大电子营业执照覆盖面。
在监管上,东莞将出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推送告知目录,明确东莞市监管事权范围,明确每个审批备案事项的对口监管部门,进一步厘清前后端衔接机制。同时强化信用全流程监管,推行企业信用信息推送服务等,强化审批监管衔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磊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2246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