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进销差价(商品进销差价是什么意思)
前沿拓展:
商品进销差价
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月销售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对于已按售价结转其成本的,应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扩展资料: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例如:
某小企业月末“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为248788元,“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566500元,月商品销售额(不含税)为588000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如下:
差价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5%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588000×21.55%=126714(元)
①平时按商品售价结转成本的企业,月终将计算出的月应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冲减多转销售成本和已实现差价,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126714
贷:主营业务成本126714
②平时不随商品销售结转成本企业,月终应同时核销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和结转成本,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461286
商品进销差价126714
贷:库存商品588000
参考资料来源:
记者5月7日从上海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接市民举报,反映上海市黄浦区露香客食品商店销售的商品价格过高,存在哄抬物价的行为。
经查,当事人主要在线上提供蔬果团购服务,自2022年3月25日至案发,其销售的相关商品在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进销差价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黄瓜、番茄进销差价率分别为314.58%、182.72%,较2022年3月13日至3月19日期间的最高进销差价率分别上升了约173%、78%。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中华****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以及《关于**防控期间认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相关规定,构成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退款9120.96元,若在规定时限内未能退还的则予以没收,并处罚款45604.8元。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告诫:社区团购组织者、经营者应当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准确记录与核定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相关商品,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扰乱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来源:央视**
流程编辑:TF016
拓展知识:
商品进销差价
类似于毛利吧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1846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