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前沿拓展:

股份制企业

资本公积不是个税应纳范围,所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法律依据:
《国家**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第一条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018-04-12 09:42 | 浙江**客户端记者 | 赵碧莹

说起温岭鞋的发展历史,这家企业是不得不提的,它比大多数鞋企走得早、走得快,1995年就走出国门,曾经一年生产1750万双鞋子,员工6000多人,它就是宝利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现在,宝利特员工只有2000多人,每年生产鞋子七八百万双。对比数据,是宝利特在走下坡路吗?并不是!这几年,宝利特一直在做减法,他们的工人少了,产量少了,客户少了,就连设计人员和每年鞋样的打样都在减少,而这些“减少”,都是他们有意为之……

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打破体制禁区,成立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宝利特的故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1983年1月15日,在温岭牧屿,一家由几个农民以“打硬股”形式合伙创办的企业——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领到了由当时的温岭县工商局核发的“社员联营集体”营业执照。

“社员联营集体”的说法,在全国是第一次;牧南工艺美术厂在工商局报上正式“户口”,成为“合法”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全国也是第一家。

此举非凡的意义在于,它率先大胆打破体制禁区,确认企业的性质为股份合作制,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董事长陈华根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最初其实是想要去申请一顶“红帽子”,成为集体企业,避免私人办厂被“割尾巴”的危险。

没想到,管工商企业登记的干部陈心鹤的思想比陈华根等人还要开放。他说:“国家鼓励创办私营企业是大势所趋,**脆给你们登记成联户、合伙企业。”

1982年12月18日,温岭企管局为他们颁发了【1982】第74号文件,文件中明确地写着同意建办企业,“企业性质属社员联营(集体)”。1983年1月15日,凭着这张批文,温岭县工商局在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大胆突破工商登记上的禁区,率先为当时的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核发了“社员联营集体”营业执照,企业性质被定为“自主生产、几个合伙、自负盈亏、联劳建办”。

那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本营业执照后来竟成为全国第一本有据可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营业执照。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华根说,当初登记时只是因为这样可以有自**,少一些麻烦,没想到,股份合作有这么大的发展活力。渐渐地,宝利特从当初生产板刷鞋楦的小作坊成为今天温岭鞋业的龙头企业。

紧跟改革浪潮,走出国门扩大版图

如今,继承父业的集团总裁陈敏智这一代人,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紧抓改革机遇,将企业越做越大,走出国门,在国外市场上不断地拓展版图。

“在宝利特还是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时,产品是很杂的,后来开始生产布鞋,再后来转到港式凉鞋,什么产品有市场就做什么。”陈敏智说,直到1987年,牧南工艺美术厂改名为温岭县第二鞋帽厂之后,才渐渐改变了销售方向,销售对象从各地的供销社转向了各类批发市场。

“那时候,各地的批发市场很多,尤其是北方,需求量很大。当时,国内资源相对匮乏,我们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陈敏智说,“当时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厂门口要排队才能进来,排队的号码一转手就能卖到50元钱,当时的50元可能和现在的5000元差不多。”

在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1992年,公司又改名为台州达利宝鞋业有限公司。1994年,公司迎来了重大的发展契机。买地、建厂房,正儿八经地从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同时,公司名字正式改为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

1995年,响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号召,宝利特开始尝试做外销,“我们的外销之路是从参加广交会开始的,后来又参加国外各类专业展会,慢慢地将产品推了出去。”

为了达到国外市场的要求,1999年,宝利特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2000年,再次兴办工厂,从**引进管理团队,引进先进的冷粘鞋流水线……宝利特几乎每年都有新动作。200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浙江宝利特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宝利特正式更名为宝利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沿用至今。

陈敏智告诉记者,宝利特走的每一步,都在紧跟改革的步伐。“在**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时,我们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工人数量从原来的几百人,到后来**百人,再到6000多人,一年生产的鞋子数量有1750万双。”他说,那时候,宝利特的客户也多,有好几百人,生产的产品很杂,高端、中端、低端,什么档次的产品都做。

调整产品方向,开发高端市场

这样的接单方式,一直延续到了2015年。

“在2015年以前,我们一直是走量的,没有细分市场。后来,我们发现,企业每年生产那么多的鞋子,却未见得赚了多少钱,加上招工越来越难,很多海外市场也不是很稳定,货款风险大,这时,公司领导层就开始考虑对客户结构和市场进行一次梳理。”高莹是宝利特鞋业开发中心经理,在陈敏智等新一代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有了更新的理解后,她目睹着宝利特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宝利特从2015年开始重点开拓欧美市场和日本市场。”高莹在这家企业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在她看来,相比以前,如今欧美线和日本线的客户对宝利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质量上,从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统统都要检测,鞋跟高度、鞋子宽度、针距多少,都要用尺子一一测量,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高莹说,一开始进入这些市场是很痛苦的,就拿欧美线来说,当时他们的订单基本都在**企业手里,宝利特想要在他们那抢占份额,就必须自我提高,来达到欧美客户的要求。“生产习惯要一一改变,他们完全是用数据说话的。以前,我们生产时觉得差不多了的,在他们这里都不行,他们没有‘差不多’‘大概’这类的说法。这也要求我们,要把每一个产品的细节都体现在数据里。”

高莹说,和欧美线客户的合作中,从产品的开发到投产,从试版样到确认样、广告样等各种样品,他们要检验七八次,不断磨合,精细到千分尺才算通过,甚至来拿鞋子时,里面看不到的东西都要剪开来检验。

“而日本线的要求,比欧美线还要高一点。比如,在鞋子外观设计上、消费者感受上,他们都会关注。”高莹说,客户对产品提出了高要求,宝利特不得不在开发设计环节上也进行了提升。“以前,我们的设计师就好比手工艺人,个人喜好对版式的影响非常大,而现在更多的是追寻流行趋势,更精准地设计鞋样,毕竟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企业的竞争力要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比如,在前端开发过程中,设计师就要精细考虑开发设计效果和成本控制。”

通过对市场、对客户的调整,2015年以前,东南亚等市场占了宝利特30%~40%的订单量,但如今,市场重心已经转移,欧美市场和日本市场的订单量占了一半以上,非洲和东南亚的订单几乎都不做了。客户也从原来的100多人删选至30多人。以前,客户目录里,3万双以下的订单很多,现在基本看不到了。通过高端市场的开发,现在宝利特鞋子的出口量虽然减少了,销售额却在稳步增长。

宝利特新能源:追着阳光走,突围光伏寒冬

2006年,对于宝利特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年,宝利特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启动了光伏发电项目,成立了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公司直接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册,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陈敏智说,而事实证明,这种迎合历史发展的创新终将超越传统,到去年年底,宝利特新能源的销售额已经超越了鞋业。“新能源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元左右,鞋业是3.9亿元。”

记者了解到,宝利特是国内较早一批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当时正好碰到了光伏行业产能需求爆发期。

那时候国外市场很好,欧洲很多国家在发展光伏屋顶,对于光伏产品的补贴非常高,所以宝利特70%的产品都销往欧洲。

不只是宝利特,那几年,国内迅猛发展的光伏企业主要的目标市场都在欧美。但是,就是因为市场过于集中,造成了之后企业遭遇欧盟“双反”政策而措手不及,狼狈后退。

浙江宝利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东说,之后,宝利特意识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兴市场。“如今,宝利特新能源把南美、中东、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市场都逐渐发展了起来,合作对象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开发新兴市场,在市场整体低迷时期,我们依旧坚持质量建设,注重差异化产品研发。”赵东介绍,此前,公司自主研发的黑色全新组件在英国等国家受到了广泛欢迎。“就是这款全黑组件,让我们在2012年拿到了全球第一个光伏行业的外观专利。”

在宝利特新能源展厅的墙面上,记者看到了满墙的专利证书和认证证书。“我们的产品大多是自己研发的,也申请了相关专利。除此之外,因为主要用于出口,对企业的资质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出口每一个市场都会去申请相关质量认证,这也是国外市场的通行证。”赵东说,光这些市场的认证,他们就花费了上千万元。

关于光伏行业的未来,赵东认为,光伏行业之所以进入“寒冬”,主要是因为国内产能过剩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代表产品需求有所下降。事实上,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扶持新能源行业,新能源基地和园区都在不断建设中,市场对光伏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几年,宝利特就通过建设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方式,把一部分市场转回到了国内。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1746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