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行业分类代码)
前沿拓展:
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
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行业分类可以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职业分类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
具体分类如下:
保险业、采矿、能源、餐饮、宾馆、电讯业、房地产、服务、服装业、公益组织、广告业、航空航天、化学、健康、保健、建筑业、教育、培训、计算机、金属冶炼、警察、消防、军人、会计、美容、媒体、出版、木材、造纸、零售、批发、农业、旅游业、司法、律师、司机、体育运动、学术研究、演艺、医疗服务、艺术、设计、银行、金融、因特网、音乐舞蹈、邮政快递、运输业、**机关、机械制造、咨询。
实习记者:王月竹
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2年**本科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IT行业仍然受到毕业生青睐,是应届本科生第二大就业领域,但行业月收入增长放缓,优势已经缩小。
数据显示,近五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一直是吸纳应届本科生的第二大行业类,其中主要行业为互联网相关行业(包含软件开发业、数据处理、互联网运营、网络搜索引擎等领域,以下统称为“互联网行业”),进入该行业工作的2021届本科生占比达8.3%。
从单位类型来看,民营互联网企业是应届本科生就业主要单位。从2019届毕业生到2021届毕业生,在该单位类型就业的比例从6.0%增长到6.9%。
报告发现,在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2021届(2.9%)相比2020届(3.4%)降低了0.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15%。同时,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上升,2021届(2.7%)比2020届(2.1%)上涨0.6个百分点。
从岗位构成来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是应届本科生进入民营互联网企业后最主要从事的工作,两者相加占比达七成以上,且近两届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应届本科生从事初始技术岗位的占比下降。从事计算机程序员的毕业生占比从2019届的15.1%下降至2021届的12.3%,降幅为19%。
与此同时,从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占比上升,2021届毕业生中,2.0%从事了相关工作,相比2019届毕业生增幅达到25%。增幅较大的岗位还包括设计/开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相关岗位,2021届(33.7%)相较于2019届(30.2%)增幅达到12%。
收入高、待遇好是互联网行业对职场人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同样如此。统计发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连续五年领跑行业薪酬榜,从事该行业的2021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达到6781元,相比同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5833元)高出948元。
不过,报告指出,互联网行业月收入增长已经放缓,优势逐渐缩小。互联网行业中的2021届本科生起薪涨幅仅5%,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7%)。同时,此前从事互联网行业的2017届至2020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与同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差距均超过1千元,分别为1044元、1106元、1130元、1004元,高于2021届毕业生差距。
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样值得关注。统计发现,46%的2021届本科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远高于工科专业毕业生比例(36%);近六成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41%认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报告指出,由于互联网相关领域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较为频繁,人工智能、设计/开发、信息安全等新兴岗位占比不断上升,因此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需要特别注重调整与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相关领域业务发展的需要。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1546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