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向(经营方向的拟定)

前沿拓展:


本文作者 | 经韬纬略智库

全文 6909 字

经营方向(经营方向的拟定)插图

任正非总是说,华为的道路还长远得很,真正的对手还在蛰伏待机,这将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竞争。活下去,不要**掉。当一个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生存的奋斗时,才会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其实是和自己的竞争。

经营方向(经营方向的拟定)插图1

精准定价,把握利润的合理尺度

任正非是一个定价**,他没有像其他**企业的老板一样,坚持不懈地用低价格战略与外企较量,而是根据华为自身的情况,将产品的价格定在了一个合理的区位,从而保证了利润的合理尺度。

其实在华为发展早期,任正非他们经常使用低价格战略,用价格给对手设置陷阱,这也是华为最受非议的一种手段。1997年,一家经济效益很差的矿务局引入华为等3家企业,对矿务局全网改造进行投标,当时华为在煤炭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该矿务局提出的付款方式是以煤易货,华为经过调查认为:客户对付款没有诚意,只是希望找几个厂家压价;华为在该项目中的客户关系方面并无优势,竞争对手又急于在煤炭行业树立样板点,因此对该项目势在必得,价格战在所难免。这时,华为已经决定放弃了,但是没有立即退出,而是继续参与报价。结果第二回合以后,对手的报价已降到了300元/线以下。尽管华为的目录价格高达1300元/线,但客户经理却报出了270元/线的价格,并针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弱点,设置了“陷阱”。不出所料,竞争对手报出230元/线的价格,算上以煤易货,实际价格更低,还不得已附加了很多额外服务承诺。到了第三个月,设备按照原来的期限运到了指定地点,但是客户应付的预付款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厂商坚持不肯开箱装机,双方矛盾激化。这是一次华为降低竞争对手利润、击杀竞争对手的经典案例。

实际上,华为的定价策略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一件产品的定价,并不仅仅关系到销量,还和维护客户关系有关。一切客户关系都起源于人际关系,但高层次的客户关系,却是一种市场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着重解决的是个人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关系问题,后者实现的则是市场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供求关系问题。华为的客户关系形成也是从最原始的人际关系开始的。

在具体对一件产品进行定价时,企业一定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营销目标和成本是企业定价的核心考虑因素。

以华为手机为例,华为手机的营销与定价主要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分析。

(1)产品策略。2011年,华为决定做属于自己的品牌手机。开始以电信**贴牌为主,目的是追求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随后逐渐变为追求手机性能的提升及用户的体验战略。之后华为推出更有针对性的Ascend系列产品,分为D、P、G、Y四个分类。D(Diamond钻石):旗舰机;P(Platinum铂金):时尚高端机;G(Gold黄金):高性价比中端机;Y(Youth年轻):入门机。在2013年华为推出荣耀品牌,专门针对网上销售。经过几代更迭,如今华为手机已经形成了高中低全覆盖的产品线。

(2)定价策略。华为能发展到今天,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制订了适合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价格策略。华为公司的产品在高中低档市场上的定价策略并不相同。在高端市场,华为公司采取品牌导向的认知价值定价法,这是源于华为公司对自己产品与品牌的自信,以及华为公司判断顾客对自己产品与品牌的认知度较高。在中低端市场上,华为公司采取竞争定价法,把本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性能相似的产品价格相应降低,以此**消费者优先购买。

(3)促销策略。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中最常见的策略之一。华为手机采取的促销策略是积极的与各**进行合作。2014年5月末,千元机之王荣耀3C的4G版在手机QQ平台进行预约,短短6天内达到惊人的700多万。在荣耀6即将上市前,华为荣耀宣布将联手微信和京东的移动电商平台,推出“猜价格,赢荣耀6”等一系列营销活动。2015年华为手机总出货量为1亿部左右;2016年华为手机总出货量在1.36亿部左右;2017年华为手机预计总出货量为1.7亿部左右。每次的技术革新与适当的促销手段都给华为带来了飞跃。

任正非如是说

我们认为: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我们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考虑到将来产品的无代演进。别的公司追求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我们追求产品的终生效能费用比。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宁肯在产品研制阶段多增加一些投入。只有帮助客户实现他的利益,只有他们有利益,在利益链条上才有我们的位置。

经营方向(经营方向的拟定)插图2

实实在在的企业才能长远

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要想达到成功的终点,就必须努力奋斗,在旅途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寻。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踏实肯干的品质。从当初籍籍无名的企业,到如今成为全球知名通信设备商,华为用了20年的时间,而其中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就走了近15年。可以说,华为的发展进程,和华为人踏踏实实坚持埋头苦干的作风密不可分。

在日本,原一平有着“推销之神”的称号,在日本寿险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原一平的名字。当原一平69岁时,他上台做了一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他推销的秘诀,他当场脱掉鞋袜,并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更多,行走得更加勤快。”

那个人听了以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恍然大悟。原一平的意思很明显,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取都得益于他们踏实肯干。也就是说,踏实肯干是成功的基础,也是秘诀。

要想成就大事,必然离不开踏实肯干的精神。踏实肯干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它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是检验成功的试金石。即使天资一般的人,只要他踏实肯干,也能弥补自身的缺点,使成功可望可及。反之,如果他自恃“聪明”而不努力,日后必然难有作为,因为任何一项成功都不可能轻易得到。

华为刚成立的时候,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华为人的办公区,同时也是他们的生活区。由于交货期紧张,很多人长期不下楼,一连在楼里工作几个月。在创业初期,华为人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来改变现状,弥补资源的不足,从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在资金异常匮乏的情况下,华为投入全部资金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程控交换机,一举奠定了在国内市场的地位。

任正非在《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一文中这样说:

一个人再没本事也可以活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其生命可以达到600岁,甚至更长时间。**古人所讲的“道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讲的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求“法”(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必须不断地求“是”(规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华为已经成了**企业的一面旗帜,任正非走过的道路也被视作**企业家的经典教材。但是对于任正非和华为来说,“活下来是真正的出路”这一认识却一直都在坚持,从没有动摇过。对于这一点,有着近30年企业经营阅历的任正非比其他人理解得更透彻:只有生存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目标,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优秀,所以**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目前,华为已经成长为行业巨头,能够与之相抗衡的企业少之又少。然而,任正非仍然没有一刻时间敢于松懈,他知道,生**存亡的问题仍然在时刻考验着华为。因为现实就是这样,世界每天都有老朽的企业垮下去,也有新锐的企业脱颖而出。经历过残酷市场竞争洗礼的华为不曾被对手消灭,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就没有了生存的危机,它也许不会再被它的对手吃掉,却有可能最终毁在自己的手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任正非更明白生存的意义。当一个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那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竞争不仅仅是战胜对手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一个打败多少对手的过程,而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自己展开的一场竞争。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不管在什么样的竞争环境中,它都能够活下来,只要一个企业能够一直活下来,它就能够成长、壮大。

任正非总是说,华为的道路还长远得很,真正的对手还在蛰伏待机,这将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竞争。活下去,不要**掉。当一个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所有的奋斗都是为生存的奋斗时,才会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其实是和自己的竞争。当把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摆在面前时,华为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华为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取决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接班人接受,能否被接班人批判和完善。接班人、股权、国际化等问题,或许都是“后任正非时代”华为必须经历的阵痛。

任正非如是说

如果用三到五年时间,我们的管理实实在在进步了,我们就是往管理构架里放了很多砖,有希望建成一个大厦。

经营方向(经营方向的拟定)插图3

领导者必须学会妥协

著名管理学**彼得·德鲁克认为,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企业家,在做决策的时候,也必然会遇到阻碍,并最终不得不选择妥协,妥协是决策的常态。一个不会服从命令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同样地,一个不会妥协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者。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懂得放下身段,甚至是放下个人尊严,把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摆在首位,在正确的时机向别人妥协,要明白留下半块面包,总比半块都没有要好。不要试图100%达到决策目标,要知道能达到95%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作为企业家,必须明白,尽管妥协本身的确是一种让步,但是适当的妥协是为了有效达成目标,而不是认输。当然,优秀的决策者也绝不会在涉及价值观等核心问题上让步。妥协是对对方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及利益。总之,妥协是决策中必要的让步,最终是为了实现双赢、共赢。

任正非曾经说:

利益分配永远是不平衡的。我们在进行岗位变革也是有利益重新分配的,比如大方丈变成了小方丈,你的庙被拆除了,不管叫什么,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我们的改革是不可以成功的,不可能被接受的。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被公认为是一位非常善于妥协的决策者。当他还是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家了。有一次,为了使各**派的首领们相互合作,完成他们最不**的改革行动,罗斯福巧妙运用他的妥协技巧,非常成功地达到了决策目标。

当任命一些重要职务时,罗斯福请各**派推举候选人。最初他们所提的人选大都是各**派中令人瞩目的人物,但罗斯福知道这些人极难得到议会的同意。在罗斯福的请求下,各**派进行了第二次提名,然而这次选出的人仍然在各**派中很有地位。于是,罗斯福再次请他们考虑有没有更适当的人选,免得送交议会时被否定。第三次他们推举出了比较合适的人。罗斯福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的协助,但还是请他们再仔细地考虑一下。到了第四次,人选已经和罗斯福心目中所预期的名单非常接近。罗斯福再一次向他们道谢后,就发表了候选名单,请议会行使表决权。像罗斯福这种决策方式的目的,就是让选举者参与决策,并使他们把决策视为自己的贡献。罗斯福对他们说:“因为你们的缘故,我决定让这几位担当重任,我希望你们能对我有所交代。”

作为一名领导者和决策者,罗斯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并不是说罗斯福是全知全能的神,而是说他在恰当的时机充当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为了达到自己预想中的决策目标,他尽量采取对方的意见,使对方认为决策是自己的贡献。这样,通过求同存异的办法,双方意见一致,从而达成了决策目标。

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在行动中取得成功呢?因为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困难,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做决策。决策者容易局限在自己的思路中,总是考虑自身利益,但这样结果反而达不到目标。所以,决策者必须善于妥协,懂得妥协是一种决策技巧。决策者必须通过实践,学会在决策中运用别人的智慧,从而提高自我决策水平。

企业家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同时在恰当的时机,与对方握手言和。决策者首先要学会正确地妥协,其次要学会理解对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决策。然而,在很多人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了人与人之间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合作和共赢的关系,因此才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其实,适当的妥协是一种非常务实的表现,古人说的“通权达变”,就是在长期的生存中悟出的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与妥协相应的,是适当的灰度。我们常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就叫作灰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任正非如是说

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方向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吗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经营方向(经营方向的拟定)插图4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

任正非身上的显著特征是独裁,与无为而治简直是天差地别,然而在任正非的心里,他实实在在地理解“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99年,某市副市长来华为考察参观,在欢迎晚宴上,副市长问任正非:“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究竟应该干些什么?”任正非笑着回答道:“**什么也不要干,**只要把道路修好、把城市绿化好,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 任正非的这个回答所基于的理念便是 “无为而治”。**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听来自企业的意见。而企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要多给员工放放权,多给员工一些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做事,而不是被逼着做事。

那么究竟何谓“无为而治”呢?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泛指以德化民。就一个企业来说,“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通过指令、行政命令来实现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完全依靠员工自觉自愿的工作。而且这样一来,管理者依然能够筹划企业所有的事情,同时能够控制和预测所有的变化与风险。如果管理者硬要去“管”,如何谈境界?当普通员工在没有人“管”的情况下,还照样精心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该企业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简约、通俗地理解“无为而治”,可以说是“有人管没人管一个样”。这样的企业管理,其效果不言而喻,必定能达到最佳状态。

同西方的那些百年老店相比,华为就像一个刚刚过完十八岁生日的少年,还没有摆脱身上的稚气,还需要继续长大,但是任正非已经老了,这已经变成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刚刚经历过近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基业能否长青。财富的传承是容易的,但在任何国家,企业家都是一种稀缺资源。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表明,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第二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以后仍在经营。

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指针催促着任正非,迫使他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一套制度,以淡化甚至消磨掉华为身上的“任正非”印记。长期以来,正是“任正非”的印记给华为带来了发展的奇迹。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历史上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基本上号准了市场发展的脉搏,因此才能一路走到今天。但这与其说是华为的战略,还不如说是任正非一个人的战略。华为的历史其实就是任正非的创业史,华为的任何一次重大决策都是任正非亲自参与并决定的。但同时,这种决策过程显示出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华为的战略决策一直都对任正非个人过于依赖。

任正非曾经是一个英雄,而今他已不再风华正茂,曾经那个在深圳苦苦打拼的小公司,正逐渐转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很大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人、创业者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然之路。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对此,任正非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曾经说:

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人、创业者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然之路。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第二次创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管理就使英雄难以在高层生成。公司将在两、三年后,初步实现IT管理,端对端的流程化管理,每个职业管理者都在一段流程上规范化地运作。就如一列火车从广州开到北京,有数百人搬了道岔,有数十个司机接力。不能说最后一个驾车到了北京的就是英雄。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是一个代表,并不是真正的英雄。

不过,“无为而治”仅仅是针对高级管理者而言的,至于基层员工,就不能真的“无为”了。基层干部要做的恰恰是有所作为,要拼命努力,当一个英雄。对基层干部,华为的原则是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坚决执行,严格管理,有效**,诚信服从。与高级干部的标准正好反过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管理体系。

任正非如是说

实现无为而治,不仅是管理者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长期修炼,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如果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的导向是不正确的,就会引发行为英雄化。行为英雄化不仅仅是破坏了公司的流程,严重的还会导致公司最终分裂。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1246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