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分类)

前沿拓展:


作者‬:黄殿琴 郭奕晨 张冲

北京市各有关主管部门齐抓共管、戮力同心,首都交通事业的发展成效有目共睹,结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交办的有关交通体系优化、升级、完善的任务,我们认为本市交通发展要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协调发展,一是城市与交通,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发展以支撑都市圈的发展,支撑城市增量发展;二是社会与交通,要帮助市民更好地应对停车、摇号、限行等民生问题,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保障老年人出行;三是环境与交通,在能源结构、出行结构、运输结构变革背景下,要打造绿色供应链;四是经济与交通,在城市交通的建设期、补贴期、养护期、补贴期,要激发交通行业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构造有效市场和有为**的工作架构;五是科技与交通,要通过数字化手段以新服务、新治理、新基建为数字化交通和智能交通持续赋能。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同时我们提出相应建议。

一、现状与不足

1、2021年公布的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到2020年11月1日,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8万人,十年间占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其他十区常住人口达到1090.5万人,较2010年占比上升了9.5个百分点。虽然首都人口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但依然存在居民长距离跨区出行(职住分离),挤兑交通资源的现象。

2、目前我市正在开展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工作,市规划已有“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交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模式。因此,事中的评估,有利于持续性盘活存量资源,从而实现对新增、扩容的总体可控。

3、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适度超前,但对于我市交通发展,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层面,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人工智能的优势,而且尚未完全与当地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相适应。

4、再智能的交通系统,也无法脱离人的智慧。任何时候,拥有一支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高素质专业化交通管理队伍,都是我们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而目前我市交通行业人才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5、目前地铁、公路、高铁、桥梁等各项交通设施建设对我市财政的压力比较大。

二、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助力人口与功能相匹配

建议以大数据收集为基础,融合人口分布、特别是年龄结构等要素,对居民的出行习惯、生活需求与城市的功能布局进行分析,构建居民出行的基础模型,并据此设计、优化交通系统,以“出行即服务”为导向有效“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缓解因人口与功能不能完全匹配导致的居民长距离跨区出行,挤兑交通资源的现象。

同时,面对居民职住分离的现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要一体化协同发展,做好公交地铁站点、共享单车停车点之间的衔接,对区域**通体系与周边路网的有效接驳进一步优化。

2、盘点“存量资源”,实现“增量可控”

建议对已有的交通资源进行阶段式盘点,结合人口疏解的进程,对区域型交通微循环适时加以改善、调整。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进,做好对现有交通资源可持续运行的论证、对区域**通体系与周边路网的有效接驳进一步优化,改善微循环、提高道路通达性,实现共享资源的有效调配,让交通更为高效。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静态交通数据、动态交通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协调发展,加强人机互动,精细化出行,解决交通设适老化、智慧化,对车号的限行和闸道的限速进一步调整优化,进行科学化调控和数字化调控。

3、实现交通体系的技术引领,完成技术“本地化”

解决交通问题要做好“开元、节流、疏通”三方面工作,将人工智能统计之后的计算结果转变为人工智能优化的结果,开展数学、计算机、大数据等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软件硬件支撑。

为实现乡村振兴,在交通规划设计时,要融合对乡村的历史、水文、地理、灾害链组成等多层次的深入了解,进行充分的环保测评,最大限度降低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新型、耐用、环保材料的投入,以时间换空间,减少未来更换硬件的频次,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强化对交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后续的规划中,对新技术的运用,既要借鉴国外超级大都市的经验,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化的“国情”,让新技术落地生根。

4、建设高层次人才梯队,实现北京交通文化的传承

建议将定向培养交通专业化人才与向社会广泛招贤纳才相结合,形成交通人才梯队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的立体化,推进交通管理模式的立体化,更好促进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发展。

尊重历史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培养新队伍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老师傅的工匠带领作用,以师承教育方式,更好地传承北京的交通文化,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5、适度引入社会化资本,共同建设北京交通

建议适度引入社会化资本,以PPP方式(源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97条 创新体制机制)共同参与北京的交通建设,拓宽交通体系建设的融资渠道。既能实现对社会资金的高效使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北京财政资金的压力,为交通基础建设、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服务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机制的优化转型,总体增强北京交通的国际竞争力。

拓展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九贤互联网实用分享网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81146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