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标题是《9亿用户集体裸奔?WiFi万能钥匙到底干了什么!》来源于:由作者:陈淑芬采编而成,主要讲述了“WiFi万能钥匙”等软件成功登上央视新闻。
据央视报道,这类软件会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
“WiFi**钥匙”等软件成功登上央视**。
据央视报道,这类软件会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手机去窃取周边的所有WiFi密码信息,并将信息传到软件后台。
“WiFi**钥匙”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说自己软件的运行原理是WiFi热点共享,不是破解,且十分重视对密码的保护。
那么这类WiFi软件是否可以随便访问大部分的WiFi呢?我们专门做了一次测试:
有了这些“WiFi钥匙”,我们出门确实方便了很多,能省下许多流量。然而这里有个前提:我们是否愿意自己的WiFi被别人访问?
估计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这很正常。也因此,早期的WiFi共享软件,基本都活得很艰难,因为没人愿意分享自己的WiFi密码,导致难以普及。
到后来,它们变聪明了,悄悄做出改变:在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软件后台默认可以获取你连接的所有WiFi密码。
你需要到设置界面才能关闭
更严重的是,现在我下载最新版本的“WiFi**钥匙”,设置界面已经取消掉这个按钮,改成“强制性默认分享你的WiFi密码”:
简洁明了的设置界面
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假设你在家里上网,网速突然变慢,一查发现,原来隔壁老王一直在蹭你家的网络。
你很生气,将WiFi密码换掉后,隔壁老王照样能蹭网,你无论换多少次密码,都无济于事。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你手机里的“WiFi共享软件”在作怪。
它在后台一直默默运行,只要你连接上自家的WiFi,它就将新密码上传到网络,让隔壁老王获得最新密码。
你即使卸载了软件,也要时刻防备好友的手机是否有这类流氓软件,否则一不小心又“共享”你的WiFi。
这个简单的原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只觉得这是良心软件,是神器,能省下许多流量费。
当越来越多人使用这类WiFi软件时,世界上将没有一个绝对安全的WiFi,每个人的手机都是特洛伊木马,都能轻松地攻陷WiFi。
有些人觉得小题大做,自己可以蹭网,给别人蹭一下网也无可厚非。
但我劝你最好不要那么大方,甚至不要随便链接那些不明来历的公共WiFi。
“WiFi**钥匙”的官方声明有这样一句话:只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上网方式,本身不会增加用户上网的安全风险。
到底有没有增加用户的上网风险?可不是一家之言说了算。
如今我们所有的重要信息都储存在手机上,一旦连接别人的WiFi,个人隐私直接裸奔,毫无遮掩。
在2016年的315晚会上,专家进行了现场测试:
只要你连上一个免费WiFi,打开消费类软件,订单和消费记录统统被提取!包括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银行**、甚至精确到哪天几时你看了一场什么电影,访问了什么网页。
甚至有一些穷凶极恶的黑客,他们通过WiFi成功入侵你的电脑后,当成肉鸡(傀儡)去做违法的事情,最终你只能等着警察上门来查水表。
不要说只蹭别人网,别人永远永远蹭不了自己,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只有特别黑的陷阱。
和360免费杀毒一样,“WiFi**钥匙”同样打着免费的旗号,全球收获9亿用户,周活跃率超过淘宝和百度,稳居前三。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WiFi**钥匙”需要养活整个公司,它只能将“免费”的成本平摊给所有用户。
当你愿意用隐私来换取免费服务时,它就有可能分析你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并精准的投放广告。
一个工具类软件,竟然拥有“完全的网络访问权限”,更别说要读取通讯录、照片和短信等敏感隐私了。
为了公司盈利,收点广告费无可厚非,但是让我恼火的一件事是,“WiFi**钥匙”内置的**资讯,简直是辣眼睛。
我今天第一次登陆,在没有刻意筛选视频的情况下,首页给我推送下面这些内容:
我再想起“WiFi**钥匙”竟然有9亿用户,就无法想象,这些低俗内容的传播幅度到底有多广。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些内容,如“WiFi**钥匙国际版”就没有任何广告,界面十分清爽:
谷歌应用商店下载的国际版
前不久,百度李彦宏先生曾发表过一番高论:“**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
看来的确如此,在没有隐私的选择下,国人更容易受到欺负,也不懂得**,像待宰的猪一样,这正是时代悲哀。
我写这篇文章出来,是为了让你们知道这类“WiFi软件”的运作原理,至于是否卸载,留待各位决定。
虽然我无法保护你们的隐私,但你们应该享有基本的知情权利,并让身边更多的人知道。
本文原作者为陈淑芬,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
原创文章,作者:陈淑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52034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