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标题是《拒绝早熟 长安UNI-V外观开发小故事》来源于:由作者:陈绍兵采编而成,主要讲述了我们都期盼自己“归来时仍是少年”,但无人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角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从而学
我们都期盼自己“归来时仍是少年”,但无人可以阻止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角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从而学会妥协。在仅有的那么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或场景内,短暂的释放自己,卸下伪装是如此的难能可贵。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一台能够陪着自己撒欢的运动型车有着如此强烈渴望的原因了。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那就一定能和这个名叫长安UNI-V的家伙成为好朋友。
● 今天市场上无论是紧凑型车,还是中型车,不少车型都主打运动牌,但包括宝马在内的众多曾经标榜运动基因的品牌,都在弱化相关属性;
● 平日里重度拥堵的环境让大多数人妥协,真正的硬邦邦不如看起来硬邦邦受欢迎;
● 造型与工程团队的关系并非是敌对,而是好基友。工程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设计师可以通过“障眼法”巧妙解决,比如横置平台表现出后驱感;
今天的**汽车市场中,无论是紧凑型,还是中型轿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宣传语中是包含运动的,但你若细细想来与十年,或二十年前的市场相比,运动属性已被淡化不少。
换言之,运动这张牌虽仍好用,但过于纯粹的、追求运动、**控的轿车大都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前者历经数次换代,仍坚持自我,但曾经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王者,如今月销量却远不及同级日系竞争对手。后者今天在紧凑型车市场中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换代时间一拖再拖。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不再受宠呢?其实这与SUV的崛起有着直接的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轿车都是汽车市场的王道,甚至今天这个SUV大行其道的年代,盘点世界车坛销量历史排行榜,位居前列的也都是轿车。
宽敞的空间、舒适或豪华的体验曾经都是高级别轿车才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SUV的崛起,成为了后者今天的卖点。
对于地理范围广大,且人均汽车保有量不高的**来说,SUV车型能兼顾绝大多数消费者们多样化,且有时看起来自相矛盾的需求。
与轿车平台开发的SUV成本更低,而大空间等优势让它们的体积、**相比轿车更大,因此价格更贵。因此这些车型也成了不少车企的利润奶牛。
然而当你开车的时候,都会遇到重度拥堵,只能一点点龟速前移时,还会在乎动力总成是否澎湃吗?当夜深人静回到小区的时候,你是否还会因为排气的声浪而感动?当你好不容易带着家人一起郊游的时候,是否希望悬架不再那么硬邦邦?
纯粹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大部分人都要为了现实低头,这不是妥协,而是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
虽然不需要那么纯粹的运动型车,但没有谁会拒绝一个看着就很带感的造型。换言之,长得帅很重要,无论是人,还是车。
对一台新车而言,这是最能抓住消费者眼球的。长得帅,干什么都有道理,想想你身边那些俊男靓女,是不是机会比咱更多?更好?所以如果车不帅,买它还有什么意义?
打造运动感的方法众多,和绘画一样讲求先敲定整体比例,然后填充细节。与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不同,汽车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审美习惯不少。
更重要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豪华品牌的经典车型全部都是纵置发动机布局,这进一步将纵置布局、动力强劲与高端绑定到一起,随后成为了设计领域的定势。
因此即便是基于横置平台打造的产品,在造型设计上往往也追求纵置布局的“长鼻子”。没有意义的增加机舱长度只是下策,使用设计手法,在减少实际尺寸的同时,增加视觉长度才可谓高级。
随着这些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涨,消费者对于车辆工具属性外的美学观感要求快速升高。所以在购车时,不难听到“价格不能太贵,但要显好、大气、高级”等等形容。对开发团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成本内,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整个项目需要优先考虑的。
有问题自然就会有解决方法。一代代的汽车设计师们早已总结出心得,秘诀就在前轮中心到A柱下沿的距离。控制好这部分的长度与比例,可谓事半功倍。
运动型车的驾驶席坐姿往往较低,这时发动机舱盖会成为遮挡视线的罪魁祸首,这需要工程团队介入解决问题。
绘画讲求轻重有序,汽车设计也是,车头部分是营造重点,需要多着墨。自UNI-T开始使用的无边界格栅的家族化设计自然也会出现在UNI-V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第一个车标不在中网的长安车型,而且仔细看车标还是扁平化设计。
专注运动的车型往往有着空间不足的弊端,而这却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就像成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样,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才是开发团队实力的佐证。
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止在内部空间大小,外部造型也难辞其咎。小窗户、高窗线的设计是很多跑车的标配,但这无疑会影响车内视野,进而造成空间狭小的印象,运动型轿车只要有那味儿就够了。
打开这扇门同样需要平台这把钥匙,得益于整体重心的下降,车身高度可以进一步降低,这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就保证了车型的运动感,换来的就是更大的车窗面积。从而做到兼顾视觉效果与空间诉求,当然效果如何还要等待实车到来后的体验。
记得儿时长辈就给我灌输过“做事要有头有尾”,汽车设计同理。车头、侧面上的笔触,需要在车尾巧妙完结。对运动型车而言,短小紧绷的**绝对是标配。
当然,好看不一定好用,精悍的造型往往带来储物上的不便。放置大件物品本来就是三厢车后备厢的弱点,尺寸短小的后备厢若还是常规的开启方法势必会给车主带来困扰。
另一方面,两厢或者**短小的三厢车跑完高速后,车尾都会很脏。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到车尾的时候,车顶气流与车底气流会向车尾中部集中,形成负压区。污物容易堆积,另外也会影响整车空气动力学表现。
今天绝大部分新车都不是单打独斗,基于可变模块化平台开发的它们,有很多血缘关系或近或远的兄弟、姐妹。研发环节减少了测试、验证成本和时间,有助于新车快速上市,而通用零部件也是降本利器,还能做到高级感、质感的下放。
高可变模块化平台发展趋势包含了丰富的车型拓展能力,运动型轿车、大尺寸SUV,以及满足代步需求的小型车都可以来自一个摇篮。方舟这个重庆人最新打造的模块化平台就具有这样的拓展能力,不过这次处于保密等原因,更多具体消息还只能停留在我这张记满信息点的小本子。
当然,要实现这一切,还有赖于生产,梦想照进现实的难度你我都清楚。全新平台的制造工艺相比以往有了明显提升,这意味着工厂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升级。从目前公布的信息看,面差将被进一步控制,以此减少视觉落差。焊装更是全自动化,以此保证产品质量,除此以外车顶采用的激光焊接也属于未来可期。
上面说到的这些仅仅是这台被长安寄予厚望的UNI-V开发故事中的一小部分,受限于保密协议,包括内饰、动力、平台在内的更多秘闻已经蓄势待发。对它感兴趣的朋友请保持关注,随着资料的逐步揭秘,我们还将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它的小故事。
写在后面的话:
很多年前,玩车的年轻人只能在欧美日车企的产品中选择,它们大多价格高昂。导致很多人有了足够的资金后,无论是心理,还是心理都老去了,运动型车成为了他们的遗憾。今天的年轻消费者很幸运,大家赶上了**品牌的崛起,虽然在有些地方还显稚嫩,但这无疑是个好的开始,除了中肯的批评、建议,也需要大家掏钱支持,那么屏幕前年轻,有梦想的你会付诸实际吗?
本文原作者为陈绍兵,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
原创文章,作者:陈绍兵,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aicen.cn/20220409270459.html